山东籍航天员张洪章:天选太空打工人,曾是地面“最佳辩手”
大众新闻 王珺羽 2025-10-30 13:56:51原创
10月3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山东籍航天员张洪章与其他两名航天员一起亮相。作为我国第二位载荷专家飞向太空的航天员,这位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显得格外不同。
当他出现在媒体面前时,一副眼镜让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儒雅学者,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航天员。正是这位文质彬彬的科学家,即将搭乘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奔赴太空,成为“天宫”空间站的新一批“太空打工人”。
多重身份之下的“斜杠”航天人
张洪章的身上汇聚着多个令人瞩目的标签——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更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中脱颖而出的载荷专家。
作为航天员队伍中独特的“眼镜侠”,这副眼镜不仅是他科研工作的必备工具,更象征着科研工作者与航天员双重身份在他身上的完美融合。在航天员队伍中,佩戴眼镜执行任务实属罕见。张洪章紧随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之后,成为中国第二位戴眼镜遨游太空的航天员。
在接受采访时,张洪章透露,为了完成科研项目结题,科研工作者常常需要连续数日不眠不休地工作。这番坦言让网友不禁感叹:这简直是“天选打工人”的真实写照!
除了科学家的身份,张洪章还曾是一位辩论高手。2010年11月,在大连化物所青年辩论赛决赛中,虽然他所在的队伍最终惜败,但他个人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最佳辩手”称号。此外,研究所内众多重要交流活动和论坛也常常邀请他担任主持工作。

在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记者见面会上,张洪章说太极拳、朗诵和中医都是他的心头好。正如网友所言:优秀的人,果然在哪个领域都能绽放光彩。
“我想解开生命的密码”
张洪章的科研之路始于山东邹平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名字里蕴含着父亲的期望——“章”字取自“文章”,寄托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期许。
小时候,张洪章在集市上帮父亲看摊时,总能全神贯注地捧着书本阅读,即使在人来人往的闹市中也毫不分心。他的亲属告诉记者,张洪章从小成绩优异,读书不用父母操心。

张洪章对科学的好奇心很早就显露出来,“为什么人会生老病死?生命能不能延长?”这些问题驱使他后来对生命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虽然高考时与心仪的生命科学专业失之交臂,进入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但他并未气馁。他很快发现了化工的魅力——“化工是把化学知识通过工业设计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石油化工关乎能源,材料化工能造又轻又结实的物件,生物化工还能研发胰岛素这样的药品,全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事”。
“做国家需要的事,做国家需要的人”
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开始,张洪章正式踏上了科研之路。在导师指导下,他投身于“高性能、低成本全钒液流电池用离子传导膜研究”。当时,这种离子传导膜完全依赖进口,成本极高。面对这一“卡脖子”难题,他和团队选择了一条创新路径——利用离子筛分传导机制制备不含离子交换基团的离子传导膜。
经过三四年反复合成材料、调整参数,团队最终实现了膜材料结构和性能优化,为未来的工程化开发奠定基础。
2018年,32岁的张洪章已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就在这时,我国启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范围首次扩大至科研院所。
“做国家需要的事,做国家需要的人”——这是张洪章科技报国的初心。没有丝毫犹豫,他第一时间报了名。
2020年9月,他作为四名载荷专家之一,入选第三批航天员。
从科学家到航天员的转变并不轻松。他坦言:“身体素质从弱到强,知识储备从专到全,心理也更理性冷静。”
训练初期,张洪章的体能并不出色。他几乎每次跑步都位列最后几名,但他毫不气馁,“自己上跑步机加练,都是把应急绳绑到腰上,直到实在跑不动了被跑步机甩下来为止”。
航天员正在模拟失重水槽训练
凭借顽强毅力,他逐渐补齐体能短板。经过5年训练,才有了今天出征太空的机会。他说:“成为一名载荷专家,不仅意味着科学理想和飞天梦想的完美融合,也是个人成长与时代使命的桴鼓相应。”
“天上”人做“天下”事
“天上”事靠“天下”人
作为载荷专家,张洪章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空间站科研实验。对此,他有着深刻的理解:“空间站里的任何一个实验项目,都凝聚着地面科研人员大量的心血,能在太空亲手完成他们的实验,是幸运,更是责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神舟二十一号任务中,张洪章自己设计的实验也将搭载上行,这使他成为少数带着自己实验飞向太空的航天员。他期待的不仅是完成自己的实验,更是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的整体价值。在太空,他将参与一项生命科学实验——4只小鼠将跟随神二十一乘组共赴“天宫”。这巧合地连接着他年少时对生命科学的初心。
当地面的辩论赛场变成无垠的太空,当实验室的科研构想终于能在太空验证,这位“最佳辩手”将继续用行动诠释中国航天人的多样风采。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北京日报、中国科学院官网
(大众新闻编辑 王珺羽)
责任编辑:王珺羽 许光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