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在“县”丨创建零碳城市,县域如何破题
学有道 | 2025-11-04 06:00:00 原创

●编者按:
郡县治,天下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干部干事创业、锻炼成长的基本功训练基地。
山东共有136个县级行政单元,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在全国居于前列。
为更好地展示山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的生动实践、创新突破,大众日报理论版推出“理论在‘县’”栏目,以理论文章或者对话访谈的形式,特邀县(市、区)委书记等一线工作者,结合现实问题、工作实践,谈对区县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认识思考体会,展现破解难题、推动工作背后的理论、现实与实践逻辑。
今天推出首期,敬请关注。


创建零碳城市,县域如何破题
□ 徐 明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山东时,作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正是着眼国家和山东所需、发展所向和自身所能,荣成提出打造“深蓝、零碳、精致、幸福”之城,主动谋划部署“零碳城市”县域示范,积极探索零碳城市县域示范的破题之道。这既是着眼当前发展的务实举措,也是放眼长远未来的战略考量。

不是一时之计,而是战略选择
所谓“零碳城市”,不是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减排和抵消措施,使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吸收量达到平衡,从而让城市更美丽更宜居更可持续。荣成是全国首座提出创建零碳城市的县域城市,这不是追赶时髦的一时之计,不是“吊高胃口乱许诺”,而是对自身优势的科学判断,是着眼荣成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作出的战略选择——
荣成是北方知名的滨海旅游度假城市,年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文旅康养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20%多,而旅游与生态息息相关,零碳城市建设有助于荣成“长红”;作为威海经济、人口第一大县,荣成在推进精致城市建设中也肩负重任,而“精致”本身就包括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化;荣成三面环海,海岸线约占山东的1/6,生态保护责任重,唯有坚持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化,方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随着欧盟等加快碳关税步伐和AI算力革命的加快演进,绿电正成为出口型企业、科技企业眼中的“香饽饽”,绿电逐渐富足的荣成,会迎来诸多利好,最近科大讯飞的落地就是例证。创建零碳城市,纵深推进绿色转型,就是要起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作用。
跳出一隅看全局。看大局,“双碳”战略是“国之大者”,蕴含重大机遇;看全省,山东被赋予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需要蹚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站在全局谋一隅。看自身,荣成绿色家底深厚,绿色探索丰富,有条件创建零碳城市,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大空间,为先行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生态环境“优”,固碳能力强。荣成海域面积4920平方公里,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100%,森林面积达55万亩,据匡算,海洋、森林每年固碳量在80万吨左右。
二是产业结构“轻”,“含绿量”高。海洋生物食品及医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核电装备与新能源、高新材料、电子信息五大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8.4%;2024年万元GDP能耗强度下降21.7%,降幅高于省市两级。
三是能源供给“绿”,减碳压力小。当前,清洁能源装机量409万千瓦,占能源总装机量的96.1%。事实上,据测算,通过固碳、减碳和清洁能源替代抵消,荣成已是近零碳城市,倘若进一步加快绿色转型,有望从“近零碳”迈进“零碳”。
四是典型案例“多”,先期经验足。近年来,荣成聚焦“零碳”“近零碳”开展一系列探索,采用核能供暖,开展“海洋碳汇贷”“林业碳汇贷”“固废贷”,与蚂蚁集团在桑沟湾进行海草修复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也塑造了一批典型案例,如烟墩角村获评联合国“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等。
五是城市体量“小”,可行性强。纵览国内城市,大城市城市规模大、经济体量大、人口多,相较于小城市,创建零碳城市更为艰难;一些小城市虽然规模小、人口少,但清洁能源少、能源结构不够优,打造零碳城市不具有优势。而荣成常住人口71.1万人,陆地面积1526平方公里,城市规模小,加之产业“轻”、能源“绿”,特别是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和一号”核电示范工程相继并网发电,年内主城区计划实现核能零碳供暖,相对其他城市而言,更容易实现全域零碳。

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细微处见真章
零碳城市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作为国内第一座提出创建零碳城市的城市,荣成没有现成模板可参考。从规划设计到实施路径,从指标体系到配套机制,都需要自主摸索,努力蹚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之路。
第一,坚持系统观念。创建零碳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荣成将“零碳城市”建设作为头号工程,组织发改、工信、住建等22个部门,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维度,逐一梳理国家、省、市出台的政策,并参考国内外先进案例,结合荣成实际,编订《荣成市零碳城市建设方案(初稿)》,明确阶段目标、发展思路、指标体系、重点任务及配套政策。寻找各类政策文件作参考,既确保符合国家政策走向,也以此为基础架构出零碳城市框架;学习零碳园区、零碳工厂的先进案例,深化对零碳的认知,吸收好的经验;让足够多的部门参与进来,确保无死角、全覆盖。正是基于这些做法,荣成大体描绘出零碳城市的蓝图与路线图。
第二,坚持重点突出。创建零碳城市,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关键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荣成结合自身实际,扬长板补短板,明确了十大重点任务。比如,清洁能源替代是创建零碳城市的基础,清洁能源足够多,荣成才更易实现“零碳”;以核能发电为支点,加快延链补链强链,荣成有望建成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北方核谷”;积极服务于能源开发企业,推动海上风场开发和陆风绿电直连等项目,荣成就会成为碳排放权输出城市,为招商引资、争资立项等工作带来利好,正是看到了这几点,荣成将“能源供给清洁化”列为置顶重点任务。
第三,坚持“尽精微”。面对复杂工作,具体抓、抓具体是一个重要方法,因为“一具体就深入”。在编制方案的同时,荣成还明确53项重点事项和54项重点项目,对重点任务进行逐一细化拆解。比如,在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这一事项中明确,到2027年累积培育先进智能工厂5家以上、智能制造场景8家以上。正是有了这些具体事项和项目,让零碳城市建设有了落地载体,从而有利于基层高效推进工作,防止目标任务“空转”。
第四,坚持“借脑”决策。零碳城市建设是件非常专业的事情,专业概念多、专业知识应用场景多,有的干部难免存在认识盲区。弥补这一短板,一个有效方法是借助专业的力量。荣成坚持开门纳策,积极向第三方机构“借脑”,目前已与中咨公司、华能碳资产经营公司、山东省循环经济协会等对接,围绕碳普惠机制建设、碳平台搭建等重点方向进行探讨。

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
推进零碳城市建设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比拼的是耐力和持续性,必须积极稳妥推进,不能搞“碳冲锋”“运动式减碳”,也不能裹足不前。创建零碳城市,荣成将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
市场唱“主角”。从现实角度出发,让市场唱“主角”,能有效防止工作冒进,有利于持续推动绿色转型。当前,绿色低碳转型正成为企业的内生动力,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绿色低碳转型不仅符合国内外政策和供应链客户要求,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比如,去年,浦林成山就主动对半钢老旧设备及生产线进行数智化改造,而通过这一改造,生产效率提高23.4%,能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年生产及运营成本能降低1.2亿元。荣成将充分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根据国家政策和企业发展需要,给予企业低碳转型明确的预期和充足的时间,决不搞“层层加码”“一刀切”。
政府作“助跑”。让市场唱“主角”,政府不能越位,但也不能缺位。创建零碳城市是极具前瞻性、探索性的事业,既需要政府积极引导,避免走弯路、走错路,也需要政府拆围墙、铺跑道,高效推进各项工作。最近,荣成建设的虚拟电厂正式运营,这是山东首家由政府参与引导搭建的虚拟电厂。依托绿电,虚拟电厂通过“削峰填谷”调节机制,不仅让更多绿电被消纳,有效减少碳排放,还帮助企业降低用电成本2%-5%,拿入驻的荣创集团来说,通过虚拟电厂调节,每年可节省用电成本144万元。虚拟电厂这一降本机制,正成为荣成招商引资的一张“硬牌”。由此可见,政府主动作为,以专业思维搭平台、建机制、优服务,能够有效塑强绿色发展新优势。下一步,荣成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专业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全民共参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创建零碳城市,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与生态保护、能源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城市治理创新、民生福祉改善形成“五个深度绑定”,必须有效调动全社会参与,实现全民共创。近年来,正是广大群众自觉践行低碳理念,共同擦亮了荣成的绿色底色。卢家庄村村民主动利用村委办公室、老橡胶厂等闲置场地建设光伏电站,不仅实现村集体年增收40万元,更为荣成添了一抹绿;寻山所村村民,自觉将垃圾分类做到极致,不仅改善了本村人居环境,也促进了垃圾的循环利用,这些都是很好的例证。同时也要看到,零碳城市建设以增进民生福祉为落脚点,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才高、才可持续。下一步,荣成将坚持“人民建”和“为人民”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激发广大群众拥抱低碳的意愿,让零碳城市建设真正扎根落地。
绿色低碳转型是时代大势所趋、发展所向。展望“十五五”,国家将加快构建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能源、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这无疑给各地带来诸多发展机遇。拥有一系列绿色“试点”的荣成,努力创建零碳城市,打造更多绿色标杆,必将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先行先试样板。
(作者系中共威海市委常委、荣成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浩 刘祯周 崔凯铭 刘帅 车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