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舆 | 《今日说法》主持人被骗,别让“贪念”标签掩盖了真问题
捞舆 | 2025-11-04 15:19:57 原创
赵晓昕来源:大众新闻

“你说我这个天天宣传反电诈、反诈骗的法制节目主持人也会上当受骗啊。”近日,《今日说法》栏目主持人李晓东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视频,坦然讲述了自己被骗1000元购买茶叶的经历。

据悉,在一些展会会场、高速服务区旁边,常有人伪装成刚参加完活动、急于“低价处理”滞销产品的商家,利用精致的穿着和豪车作伪装,诱骗路人买下茶叶、海鲜、床品四件套等劣质产品。这种骗术虽不新颖,却总能得手。网络上,“贪小便宜吃大亏”的评论不绝于耳,这似乎成了此类事件最直接、最通俗的解释。
李晓东同样在视频中如此自我剖析,“贪小便宜的心理占了上风”“人只要起贪念,距离被骗就不远了”。这些自嘲,体现了他个人的豁达与自省,却不宜成为社会为该事件定性的最终答案。如果对诈骗案件的讨论与归因止步于“贪念”二字,不仅会模糊骗局背后复杂的心理操控,还可能给人营造一种“我不贪所以与我无关”的错误安全感。

李晓东的“现身说法”,是一次宝贵的反诈宣传契机,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强化“谁都有可能被骗”的共识。正如网友感慨,“没被骗过只因为没遇见适合自己的剧本。”骗子是专业的犯罪者,他们精准研究并且利用人性的普遍弱点,而“贪念”不过是其中之一。对于那些因焦虑、同情、恐惧而受骗的人来说,“十骗九贪”类宣传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他们的羞耻感。
此前,知名悬疑推理小说作家紫金陈也曾为“庸医”所骗,骗子利用的便不是“贪念”,而是对健康的渴求和对所谓专业权威的轻信。据报道,紫金陈为治疗腰肌劳损求医,花4500元打了明星同款“小分子祛炎针”治疗,结果病情不仅不见好转,反而愈加严重。当他公开经历以警示他人时,评论区不乏嘲讽之声,有人吐槽他“幼稚”,认为他毕业于名校,居然如此容易被糊弄。

然而,追求健康、信任朋友、顾及人情,这些都是正常的人性需求。骗子的可恶之处,恰恰在于他们利用和玷污了这些正当需求。当社会舆论习惯于指责受害者“贪心”“糊涂”时,受害者往往会陷入羞耻与自我怀疑:“是不是全是我的错?”这种道德压力使他们不敢声张、不愿报案。而每一个沉默的受害者,都意味着一起犯罪被掩盖,一个犯罪团伙继续逍遥法外。这正是骗子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因此,反复告诫公众“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要向陌生账户转账”固然必要,但反诈叙事也应避免塑造“被骗是因为笨、贪”的刻板印象。只有向公众反复强调,任何人在特定的情境、情绪和认知盲区下都有可能中招,才能增加公众的警醒度,减少受害者的羞耻感,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反诈骗体系。
李晓东、紫金陈等公众人物以个人声誉为代价,将个案转化为公共议题,这本身就是最生动的“以案释法”。借助这个契机展开的公共讨论,应该减少对受骗者的价值评判,把重心聚焦于对诈骗手段的拆解与宣传上。
骗子们如何设计专业话术博取信任?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构建虚假人设?如何通过制造紧迫感和信息差来催促决策?如何精准拿捏人们的心理弱点进行精神操控?……
将聚光灯从质问受害者的贪念,转向剖析诈骗者的犯罪手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公众建立识别陷阱的能力、内化“反诈思维”,这远比笼统的道德规劝来得更为重要。
(大众新闻记者 赵晓昕)
责任编辑:任宇波 熊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