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糖香百年味 淄博非遗团子“串”起乡村幸福路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张培   2025-11-05 19:05:19原创

在山东淄博乌河畔,一颗颗裹着琥珀色糖稀的“欢喜团子”正散发着甜蜜的香气。这道传承百年的汉族民俗小吃,曾活跃于梧台庙会、年关大集,如今以非遗之名,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生,成为李贾村撬动乡村振兴的“甜蜜钥匙”。

11月5日上午,淄博高端装备中心李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9位欢喜团子非遗传承人正在忙碌。爆米花的“噼啪”声响起,糖稀在锅中翻滚,村民们手法娴熟地将热糖稀与米花搅拌,再用模具团成圆球。最后,用针线将米花球与染成红绿两色的玉米秸秆穿在一起,一串串寓意吉祥的欢喜团子便制作完成。

“我做欢喜团子好几十年了,是跟着家里老人学的。”75岁的毕玉芬一边灵巧地穿制团子,一边说道,“现在赶集、赶庙会,还有很多孩子喜欢这个东西。”六串团子为一提,四十年间,价格从一毛钱跃升至十元钱,不变的是那口甜香和其中蕴含的美好寓意。

欢喜团子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间。当时庄户人家生计艰难,李贾村六七成农户靠着这“本小利大”的营生糊口。冬春时节,村民们将蒸熟的糯米炒至蓬松,裹上糖稀,揉成圆球穿成串,挑着担子辗转于集市庙会,甚至远销山西、沈阳。老辈人回忆,为了卖个好价钱,风餐露宿、在庙里过夜是常事。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逢年过节的街头巷尾,孩子们围着货挑子哭闹要“团子”的场景,成为当地人骨子里的温暖记忆。这颗小小的团子,既藏着李贾村人的生存智慧,也承载着团圆、欢乐的美好寓意,成为当地珍贵的文化符号。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道传统小吃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工序繁琐、糖稀遇热易融化导致制作受限,加之“传儿传媳不传女”的古训,都制约着欢喜团子的发展。

转机来自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2023年8月,李贾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将欢喜团子与当地农副产品深度绑定——全程把控工艺品质,既保证了非遗小吃的原汁原味,又带动了村内农产品销售。

为拓宽销路,村农业合作社主动“破圈”:线下走进各类展销会,让欢喜团子的甜香飘向更多城市;线上布局电商平台,通过短视频展示传统工艺,吸引网友下单,推动了本村多种农产品的销售,使李贾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持续递增。昔日的“小团子”真正做成了“大产业”,让村民尝到了非遗赋能的“甜头”。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李贾村更注重非遗技艺的传承与文化氛围的营造。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村里组织制作体验活动,邀请老手艺人现场演示,让村民和游客亲手揉糯米、裹糖稀,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这样的活动让欢喜团子从“吃食”升级为承载乡村记忆的文化载体,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

如今的李贾村,百年糖香依旧,却多了几分振兴的活力。随着一串串欢喜团子走出李贾村,这口传承百年的甜香,正串起更多人的乡愁,也串起了乡村走向振兴的幸福之路。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张培 通讯员 王慧敏 陈丽娜)

责任编辑:李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