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从99.9%到99.99%,她带领团队攻克高端化工产品纯度难关
开屏见“好” | 2025-11-06 07:30:00 原创
贺莹莹 张誉耀 张晨 尹亚琪来源:大众新闻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
日前,我国首批通过自主培育的大国工匠人才名单公布,山东12人榜上有名。每位大国工匠的背后都凝聚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把工作干好,首先要xxx?”这些大国工匠将给出掷地有声的答案。本期聚焦“大国工匠”系列人物——孙一倩。
“把工作干好,首先要有不畏困难,永不服输的劲头和不解决不罢休的钉子精神。”
——大国工匠 孙一倩

日前,见到孙一倩时,她刚从湖北荆州风尘仆仆返回德州。近一年来,随着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鲁恒升)第二基地的快速建设,她每月都要在两地间往返。目前荆州基地正在启动三期高端化工新材料项目,从新产品研发、小试、中试到工业化放大等前期工作,每个关键环节都有她忙碌的身影。
1993年,21岁的孙一倩中专毕业后来到华鲁恒升。深耕化工行业30余年,她完成从普通操作工到首席主任技师的跨越,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她始终扎根技术一线攻坚克难。从首套DMF(二甲基甲酰胺)装置一次投产成功,到国内首套5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开发,再到30万吨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乙酯项目落地,多个打破技术壁垒的重大工程都凝聚着她的智慧与汗水。
在她的办公桌上,一份关于碳酸甲乙酯生产中催化剂高效利用的课题报告格外醒目。扉页上“降低消耗85%”的红色批注背后,是她带领团队历时一年多的攻坚成果,这一改进预计每年可节约催化剂成本及物料损失达1600余万元。
2021年,公司计划建设单线产能15万吨总产能30万吨的碳酸甲乙酯项目。而当时行业最大单套装置产能仅为3万吨,有先期开发经验的设计院评估后直言“风险太大”,甚至提出签署“风险规避协议”。“既然风险要自己承担,不如我们自己干!”孙一倩主动请缨,带领十余人的团队开启连轴转的攻关模式。
小试阶段进展顺利,但中试装置一开车就遇到难题:产品纯度仅达到99.9%,距离电池级产品要求的“四个9”(99.99%)还差关键一步。“那一周,团队都没睡过囫囵觉,黑板上写满了参数,分析报告堆了半米高。”孙一倩回忆。最终,通过溯源分析,他们发现是催化剂过滤不彻底导致的杂质残留。找到症结后,团队果断调整工艺流程,成功突破纯度瓶颈。
如今,该企业碳酸甲乙酯产能已达3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行业巨头都成为其稳定客户。“2024年与比亚迪签订年度订单时,他们评价‘你们的产品纯度高,还非常稳定’,这句话比任何褒奖都更让我们欣慰。”孙一倩说。
2024年,孙一倩入选大国工匠培育计划,成为清华大学线下培训班中的“特殊学员”。三期集中培训期间,她白天跟随院士、清华教授、行业专家学习前沿理论,晚上在宿舍整理笔记到深夜。“金涌院士90岁高龄仍坚持做视频号科普,三个小时的课程全程站立讲授,这种精神比知识本身更令人动容。”她说,那次培训让她彻底摒弃了“50岁就该退休”的想法,反而主动报名参加2025年11月赴芬兰的培训,聚焦人工智能与数字化领域。“要跟上行业迭代的步伐,就得永远保持‘小白心态’。”
除了自身不断学习进步,孙一倩还注重在实践中培育新人,摸索出“授、习、点”三步教学法,经常将培训中学到的创新方法和跨行业思路与团队分享,她带出3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并在全国、省、市石化技能大赛中连获大奖。
“90后”员工李勇2022年刚接触碳酸甲乙酯项目时,连总控操作都没干过。孙一倩从实验室“工业化”小试教起,在中试现场教他如何判断反应状态;装置开车不顺时,孙一倩一边帮他分析解决方案,一边开导“慢慢来,办法总比困难多”。“孙工从不直接给答案,而是让我自己试错,再帮我复盘,这种带教比单纯教技术更有用。”如今,李勇已成长为项目专工,负责全流程技术管理。
现在,孙一倩仍保持着规律的工作节奏:每天提前到厂区,午饭后绕着车间巡视一圈,查看装置运行状态;晚上无论多忙,都会整理当天的技术笔记,为即将新开工的项目“积蓄能量”。她用行动诠释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真谛,在化工产业创新突破的道路上踏实前行。
(大众新闻记者 贺莹莹 编辑 张誉耀 张晨 设计 尹亚琪 通讯员 马强 刘海军)
相关阅读:
开屏见“好”|重新定义“家人”,滕州汉子照料妻子患病兄妹十九年
开屏见“好”|沂蒙有个百变金“罡”:12年1100余次抓捕零失手
开屏见“好”|邢泉生:在针尖上“绣花”,为9600颗童心重启人生

责任编辑:姜凯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