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向好,向上,向未来

大众新闻 张兆友   2025-11-06 17:06:04原创

400多天日更不辍,400多个叙事温暖人心,这是《开屏见“好”》栏目创办以来走过的坚实足迹,更是一部关于“好”的生动年鉴。

“好人”、“好事”、“好品”……“好”,总能激发一系列美妙的串联。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或许并不惊天动地,“好”的内涵也各异,却以质朴的方式指向同一个本质——“向上的力量”。而这,正是《开屏见“好”》栏目创办的初衷。

开屏,看见的是“好人”精神的接力。从守岛59年的村医孙德连,到义务理发56载的赵晓凤;从甘当植树“愚公”40载的王先志,到24年为56位烈士找到“回家”路的杨智忠,这些跨越时空的坚守,勾勒出山东人骨血中“好”的基因图谱。

开屏,看见的是“好事”力量的传递。在菏泽,乡村教师井涵扎根十年,为黄河滩区孩子浇灌出知识的“绿洲”;在淄博,无人看守的冰柜“自动续杯”,托举起一座城市的善治。无论是平凡岗位上的坚守,还是街角处的爱心接力,那些日复一日的付出,汇聚成推动社会前行的磅礴力量。

这种“好”,非一时一地的偶然,而是历经岁月淬炼的精神品格。山东人的善良、坚韧、担当,既有个体的微光闪烁,更有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自觉,推动“好”的内涵在传承中不断丰富,成为这片土地最深厚的精神资产。事实表明,当一种文化的优秀因子释放蓬勃生机,熔铸起向上的发展气质,激发出由大变强的巨大动能,经济社会发展也就有了独特的底色和基调。

当“向上的力量”与文化传承相遇,开启的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深刻对话。曹县“一元剧场”中,传统戏曲走入寻常百姓家;国博展厅里,任波设计的“琉璃裙”闪耀着穿越千年的时尚光芒;青岛街头巷尾,于玲手绘的“魔童哪吒”让古老街区焕发青春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将它们请进博物馆、搬上展示台,更是让它们“活”在当下、“潮”在眼前。这是对文化根脉的敬畏与守护,更让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浸润人心、赋能产业、点亮生活的软实力。

当“向上的力量”与科技创新相遇,催生的是勇攀高峰的远大志气。这份志气,既体现在山东大学刘建亚教授勇闯学术“无人区”、摘取数论明珠的坚韧不拔,也体现在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攀登“植物界珠穆朗玛峰”、破译小麦生命密码的为民情怀。泰山脚下,山东农大首次揭示了单个体细胞发育成完整植株背后的分子机制;黄海之滨,东方航天港第20次成功“送货”到太空。齐鲁大地上,新质生产力“遍地开花”,山东正以创新的“加速度”,打破发展天花板。这是技术指标的攀升,更是发展动能的转换、区域竞争力的重塑,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引擎。

当“向上的力量”与开放精神相遇,蕴蓄的是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山东没有收缩战线,而是以更大魄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从济南—青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获批建设,累计开行超1.4万列,到青岛港外贸航线达233条,通达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从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儒商大会等重大活动影响力不断提升,到“万企出海 鲁贸全球”持续开拓海外市场,山东以陆的通达连接内外,以海的胸怀拥抱世界,注定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整合资源,在更大的坐标系中谋划发展。

向好,是山东厚德的底色;向上,是山东图强的姿态;向未来,是山东自信的远见。

《开屏见“好”》走进潍坊活动,是节点,更是新起点。4.4亿次触屏点击的背后,是公众对正能量的深切渴望。当手机屏幕一次次被“好”点亮,当“好人”的故事与“好品”的精彩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栏目的成长,更是一个大省向着未来无限伸展的形象。

期待下一个温暖的“好”故事,由你我一同书写。

(大众新闻记者  张兆友)

责任编辑:任宇波 赵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