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苗木育种到 “林粮间作, “斜杠” 农技人多元谋发展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王星   2025-11-06 16:51:20原创

他是一位爱钻研的“老苗木”。2018年,他培育的白蜡树种成功栽植于北京世园会,为当地苗木业树立起一块“金字招牌”;他推广的“鲁林9号”示范栽植项目,通过省级科研课题验收,显著提升了苗木的抗逆性与市场竞争力;他还在盐碱地苗木成活技术方面实现关键突破,所培育的大胸径白蜡、国槐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沈阳分赛场等重大项目,带动当地3万余人年均增收超过6万元。

王保友(右一)正在考察蜜薯产业(资料片)。

由于技术扎实、贡献突出,他先后荣获“全国十大苗木经纪人”、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他就是阳信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会长——王保友,一位扎根基层的“斜杠”农技服务工作者。

今年59岁的王保友出生于阳信县劳店镇前张村。早些年,在全国基建与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他敏锐抓住市场机遇,探索出“市政绿化公司+龙头企业+苗木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推动订单苗木发展,实现定向培育与定向销售。当其他地方也开始跟风种植苗木时,他又开始向新品种要效益,在国内率先引种原蜡1号、2号白蜡以及金枝、金叶等彩色树种,这些新品种陆续走进北京世园会、奥运会等重大场馆,赢得广泛认可。

王保友(右三)正在流坡坞镇周商村查看收获的蜜薯。

随着苗木市场效益逐渐收窄,王保友再次迈出探索的脚步。他以苗木林地为依托,拓展林下经济、蔬菜种植与梨园管理等多元业态。在洋湖乡,他通过技术培训推动富硒农产品种植,形成以孟家村、大赵村为核心的辐射区;在翟王镇,他推动成立蔬菜行业协会,新建大棚50个,带动3200多家农户,擦亮“鲁北小寿光”品牌;在金阳街道,他通过托管经营提升鸭梨品质,引进9个新优品种,累计为果农增收节支50余万元。

几年前,了解到金蝉养殖前景广阔,而阳信县拥有11.6万亩林地资源,他认为这是一个带动增收的好项目。经过充分调研与实地考察,协会在劳店镇、水落坡镇和金阳街道逐步推广金蝉养殖,村民每亩林地平均增收超过2000元。随着产量提升,这三个乡镇还自发形成金蝉批发市场,吸引周边县市的养殖户前来交易。

王保友介绍“林粮间作”模式。

近年来,市场畅销的蜜薯又进入他的视野。2024年,他带领20多位村支书前往省农科院,向专家详细了解蜜薯品种、种植技术及市场前景。返回后,多个村庄开始试种,并在流坡坞镇周商村建成当地规模最大的育苗与种植基地。今年10月,该基地300多亩蜜薯喜获丰收,平均亩收入超过6000元。

阳信地处鲁北黄泛平原,域内公路两侧与耕地之间分布着大量防风林。除了在适宜区域发展林下经济,其他林地如何高效利用?经过反复调研与实地推敲,王保友带领协会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提出“林粮间作”模式:在需要改造的低效林地中,清除长势弱、有病虫害的树木,将腾出的空间整理为耕地。由于林下空间充足,玉米、小麦等作物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且机械能够正常作业,全县由此新增了不少有效耕地。协会会员也超过500名。

“农村产业振兴,最需要的是信息、技术和项目,我们这个协会,搭建的就是一个服务产业振兴的平台。我们日常除了沟通信息、交流技术外,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整合各方资源,为乡村产业振兴赋能添彩。”王保友总结道。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王星 通讯员 翟成新)

责任编辑: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