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的“甜蜜”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吴璟 2025-11-06 19:39:32原创
深秋的胶州湾畔,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青岛城阳区红岛街道宁家社区的盐碱地里,收割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往日的沉寂。铁齿犁开泛着碱白的土地,一串串粉红色的烟薯破土而出,在阳光下闪着湿润的光泽。工人们弯腰捡拾,身后,新翻的泥土与远处依旧板结的荒芜土地,形成刺目的对比。
这片曾被老人们称为“白色荒漠”的土地,正在上演一场生命的奇迹。
![]()
从“不毛之地”到“希望田野”
深秋的胶州湾,海风裹挟着盐霜拂过阡陌。在渔民收网归航的时节,人们也正弯腰收获那片被海水滋养的农作物——耐盐碱甘薯的果实,他们在此刻共绘出一幅咸涩与甘甜交织的秋收图卷。
![]()
在这片毗邻海水的土地上,人们正在收获着甘甜的耐盐碱品种“烟薯25”。
11月5日,记者来到这片边缘外不到2米就是海水的农田,这是青岛市盐碱地甘薯种植的第一片试验田。“你信不信,咱们现在站的这片田往下挖1.5米就会渗出海水。可你看这长出的地瓜,却个头匀称,颜色鲜亮。”青岛供销穗初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张吉胜蹲在田埂上,掰开一个刚出土的烟薯,橙红色的瓤肉在阳光下格外诱人,“可别小看这些地瓜,它们是盐碱地里长出的增收希望。”
![]()
试验田与海水一步之遥。
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废弃的海虾池无人问津,干裂的土地泛着碱白,成片的芦苇和碱蓬水土交界处随风摇曳,在这附近春天撒下的种子往往难逃盐碱的“围剿”。30亩甘薯在这片“农业禁区”里茁壮成长,今年亩产达到6000斤左右。
这片土地的蜕变,始于一场科学与自然的对话。
“科技小院”专家把论文写在盐碱地上
面对这片虾池回填后的盐碱地,张吉盛也曾迷茫,缘分使然,今年他们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依托高校技术优势,探索盐碱地高价值特色农作物种植,精准施肥、灌溉,产量比传统种植提高了近两成。
![]()
张吉盛展示试验田中的“烟薯”,较大的一个能达到两斤多重。
“盐碱地不是绝境,只要我们读懂它的脾气。”山东青岛甘薯科技小院首席专家、青岛农业大学教授隋炯明说。过去几个月,他和研究生们扎根田间,指导种植户将这片土地种上了农大团队筛选出的耐盐碱品种“烟薯25”,安装滴灌设备,科学调配每一滴水和肥的比例。
![]()
盐碱地里收获着一筐筐甜蜜甘薯。
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成了田间的常客。他们挽起裤腿,踩着泥泞,将实验室里的数据转化为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的种植技术。隋炯明教授牵头在山东建立包含“青岛甘薯科技小院”在内的3个薯类国家级科技小院,就像锚点,将高校的科研力量牢牢固定在乡野农村。
![]()
收获的甘薯被装车运去贮藏。
全链条托起盐碱地新希望
2025年4月,城阳区供销社成立青岛供销穗初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探索从土地托管到农产品销售的全流程服务。在宁家社区,他们已开展秸秆还田、旋耕土地等农业社会化服务1100余亩次。
“盐碱地种出的烟薯格外甜。”张吉胜抓起一把泥土说,“因为盐碱土壤天然防虫防病,我们几乎不用农药,种出的地瓜风味独特,微量元素也更丰富。”望着正在装车的甘薯,他信心满满:“这批地瓜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现在全部收获后我们先进行一定时间的窖藏再上市,而明年我们会继续增大种植面积。”
![]()
甘薯橙红色的瓤肉在阳光下格外诱人。
希望的田野无限广阔
夕阳西下,收获后的田地里,工人们仍在忙碌。新翻的泥土气息与海风的咸味交织,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重生。
![]()
海边这片甘薯田的远处侧岸就是现代化的城市建筑,这同一片盐碱地里焕发出了两种生命力。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24年报告,全球盐渍土壤已达13.81亿公顷,占陆地面积的10.7%。在中国,约15亿亩盐碱地中,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达5亿亩。眼前的这片甘薯田,不仅承载着当地农民增收的希望,更寄托着在全球盐碱地上养活更多人的可能。
傍晚,收割机的灯光划破渐渐降临的暮色,在这片曾经被遗忘的土地上,新的希望正在不断破土、生长。
![]()
这片种植着耐盐碱品种“烟薯25”的试验田与海水一步之遥。
![]()
青岛市第一片盐碱地甘薯种植的试验田正在收获果实。
![]()
这片甘薯试验田夹在社区住宅和海水之间。
![]()
人们正在田间忙碌着收获甘薯。
![]()
海边的盐碱地上,一串串粉红色的烟薯破土而出。
![]()
盐碱地里长出的甘薯被收集成筐。
![]()
张吉盛开展收割拖拉机在田中劳作。
![]()
工人将成筐的甘薯抬到田边。
![]()
盐碱地里丰收的甘薯被装车运去贮藏。
![]()
田边成片的碱蓬和芦苇下,是开裂返碱的板结土地。
(半岛全媒体记者 吴璟)
责任编辑:黄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