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地头到科创擂台,烟大学子这项特等奖是怎样炼成的?

大众新闻 苑文飒   2025-11-18 14:33:28原创

2024年的一个盛夏,一村委会小院的铁门被晒得发烫。烟台大学法学院学生曲洪臻蹲在墙角,把笔记本垫在膝盖上,笔尖随着村民的声音飞快移动。“去年村里分红,就因为我是‘外嫁女’,村规民约就说我‘不算自家人’,把我排除在外了。”说话的大姐攥着衣角,指节泛白——这是“禾下她名”团队跑遍9省76村的第82天。这样的权益困境,他们在2198份问卷、136场深度访谈中屡见不鲜,而这份从田野里捞出来的真切触动,也成了他们后来捧起“挑战杯”国赛特等奖时,最难忘的印记。

日前,烟台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参赛团队撰写的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禾下她名,地载公平”:新时代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挑战与应对》斩获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特等奖。在这个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的舞台上,他们究竟是怎样脱颖而出,大放异彩的呢

让法条走出书本

“这个选题,来自民法课上一颗‘扎心’的种子。”队长曲洪臻回忆,大一上学期的民法总论课堂上,老师讲解撤销权时,分享了一起典型案例:一位农村妇女被不合法的村民自治决议排除集体成员身份,即便行使撤销权让决议失效,村里却再次通过村民自治决议,将不公再次施加于她。“原来法律条文的严谨之外,还藏着这么多反复上演的现实困境。”那天课后,一颗关乎公平的种子,悄然在曲洪臻心底扎根。

后来,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的提案引发社会热议,多起同类侵权事件见诸报端。曲洪臻敏锐意识到,这并非个案,而是千万农村女性正面临的共性难题。她第一时间找到毕潇潇老师分享想法,听完设想,曾在课堂上多次鼓励学生“让法条走出书本,落地于现实土壤”的毕潇潇当即应允指导。

随后,曲洪臻携手周依诺、杨璐瑄、李孟卿、曲思奕、陈一鸣、牛玺凯组建7人的最初团队,从院赛起步,逐步迈向更高赛场。晋级国赛后,他们迎来更多力量:擅长答辩路演的梁家琪、能“啃”文献的李坤洋、精通模型设计的建筑学院学生曲璐、专攻数据分析的数学院学生杨婷。跨学科的思维碰撞和优势互补,为项目注入了新鲜活力。就这样,一支各有所长、分工明确、心怀热忱的团队正式踏上了求索征途。

跨越九省的求索

18个月的调研,满是艰辛与磨砺。队员们的足迹从山东平原的村落,延伸至浙江沿海的渔村,再到云南山区的村寨,9省土地上,他们累计发放问卷2396份,回收有效问卷2198份,梳理740份司法案例。

“最难忘的是一则在调研中发现的真实案例。”团队成员周依诺讲道,村里集体经济积累突破5个亿,村规民约上却写着“28岁以上未婚女性,不参与分红”。“姑娘早晚要嫁出去,占本村资源算啥事儿?” 传统观念与法律规定的碰撞,正是团队亟待破解的关键。那夜,队员们在村委会的长椅上彻夜长谈,调研的疲惫被使命感悄然驱散。

而备赛阶段的压力,丝毫不逊于田野调研。期末学业与国赛冲刺的双重考验下,队员们只得压缩每日的睡眠时间,毕潇潇索性将办公室变为“备赛攻坚基地”:报告需要重构,她便带领队员逐章拆解逻辑,标注薄弱环节,给出修改建议;答辩遭遇瓶颈,她便连夜梳理核心问题,绘制“应答逻辑图谱”,指导搭建论述框架。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团队成员总是围坐一桌,逐句打磨答辩稿,时而补逻辑时而抠细节,亲手拼搭制作的沙盘模型,剪裁了一遍又一遍,数据核对、PPT美化化、问答演练环环相扣,用并肩作战的默契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

“‘五步全链条’实践范式,即‘源头认证-程序规范-系统保护-安全流转-快速解纷’。”团队成员梁家琪介绍道,“这源于我们在调研中的关键发现——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成效,根本取决于基层政府的治理力度,而零散对策难以支撑基层系统化推进,因此构建了这样一个闭环流程,让方案既符合法律逻辑,又适配乡土治理实际。”

“这次备赛的过程,我感受到了学生很明显的成长。”毕潇潇表示,“从仅掌握法条理论,到能运用‘差序格局’理论分析传统治理惯性对妇女权益的影响;从畏惧田野调查,到能独立完成对村民、村支书、基层干部的深度访谈;从方案脱离实际,到能设计出可以推广的落地机制,真正实现了法学专业知识与基层治理实践的融合。”

守得云开,便见月明。一次次努力与进步,一次次突破与完善,让这颗在课堂上萌芽的“公平之种”,在田野调研的风雨滋养、同窗协作的阳光雨露和师生同心的不懈浇灌下,于“挑战杯”的竞技舞台上结出硕果。

全链支持育硕果

仅是课堂上的一个“念头”,却变成了闪闪发光的“挑战杯”特等奖。看似“意外”的蜕变,实则并不是偶然。“若说要细数这次成功的原因,我想离不开老师的精准领航、学院的专业筑基和学校的全域赋能。”成员表示。

毕潇潇的指导,从未停留在“给答案”的层面,而是“引方向、破瓶颈”的深度赋能。选题初期,学生聚焦“外嫁女”单一群体,她敏锐点出研究局限,引导团队拓展至未婚、离婚、丧偶等全场景妇女权益困境,让调研更具普适性;面对“权益保障与发展”双重主题的迷茫,她建议“聚焦核心、做深做透”,避免内容泛化;备赛阶段模型落地遇阻,她不直接干预,而是推动学生直面村支书、基层司法人员,在真实对话中提炼矛盾,最终打磨出“五步全链条”实践范式。这份“授人以渔”的指引,让团队真正实现了从“懂法条”到“解难题”的蜕变。

法学院为项目提供了坚实的专业支撑,让理论与实践实现无缝衔接。物权法、婚姻家庭继承法等核心课程,筑牢了团队的理论根基;民事审判实务、律师实务等实践课程,邀请司法一线专家授课,前为学生解锁基层治理痛点;60余家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更成为调研的“练兵场”——学生在法院、司法所的实习中,不仅积累了大量一手素材,更读懂了法律条文与乡土现实的衔接密码。

此外,学院将竞赛融入日常育人:让省部级课题教师带教,用科研项目反哺竞赛选题;将学科竞赛纳入创新创业课程,通过“以赛代练”模拟国赛答辩流程。这些举措,让“从实践找问题、用专业解决问题”成为团队的本能。

更为深远的,则是烟台大学“有组织科创”的理念、氛围与行动。校团委打造“校赛选拔-省赛科创训练营-国赛模拟答辩”三级培育体系,邀请专家一对一抠细节、补短板;创新创业学院开放专属训练场地,协调礼仪老师指导答辩仪态,让团队在专业氛围中打磨作品;专项科创经费、竞赛成果抵顶学分等政策,打消了学生调研与备赛的后顾之忧。

更关键的是,学校倡导的“田间—教室—田间”闭环育人模式,让项目跳出了“竞赛作品”的局限——团队从暑期社会实践中发现妇女权益困境,带着问题回到课堂深耕理论,再将研究成果带回农村检验优化,最终让方案真正适配乡村振兴需求。连续三届“挑战杯” 特等奖的佳绩,正是这一育人体系成效的生动印证。

从法条到乡土,从课堂到田野,“禾下她名”团队的求索之路,既是一场青春与责任的双向奔赴,更是烟台大学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这场跨越九省、历经十八个月的调研,不仅让法治温暖乡土田埂,更让学子在“知行合一”中实现自身蜕变。

(大众新闻记者 苑文飒 通讯员 郎博涵)

责任编辑: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