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修复“唤醒”千年典籍,海昏简牍填补多个研究空白
人文 | 2025-11-19 16:01:03 原创
宫小昀来源:大众新闻
11月7日至9日,“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暨汉代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南昌召开。会上,专家系统总结了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研究的主要收获,同步披露海昏简牍修复最新进展,引发学界与公众广泛关注。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杨军在接受大众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包含约1200枚简牍的秦汉全本《诗经》,以及失传1800余年的《齐论语》残篇重现于世,为秦汉时期经典传承的研究填补了关键空白。
从淤泥中“取宝”,秦汉全本《诗经》重现
时间回溯至2015年,在海昏侯墓藏椁文书档案库,考古人员发现5200余枚简牍(包含残断简牍)。“海昏侯墓的竹简保存状况并不好,很糟朽,都泡在水里,与泥土混在一起。”杨军介绍,团队决定采用整体套箱提取技术,将文物完整移送实验室,在实验室里面进行清理和保护。
修复工作是细致而艰巨的。仅竹简剥离就耗时一年多,修复人员需精准记录每枚竹简的叠压关系与前后次序,以及方位、正反,为之后的保护和释读奠定基础。剥离完成后,杨军团队进行了第一次红外扫描。“当时竹简还没清洗,上面沾着泥,红外扫描能透过泥看到里面的文字。我们发现了《论语·知道篇》的篇名简,也发现了《诗经》相关内容。当时确认《诗经》相关竹简大概有一千两百多枚,每枚大概有20到25个字,当时就觉得这或许是存字最多的《诗经》相关简牍。”杨军说。
图为文保人员正在进行竹简保护工作。(图源:新华社)
竹简出土时大部分是饱水状态,但有些竹简出土后接触空气会变形、干裂、卷曲。因此,修复人员采用润胀复形技术,使其变直,将干缩、卷曲竹简恢复至同批饱水竹简的状态。而最耗时的清洗环节中,即便操作熟练的技术人员,一人一天也仅能处理十几根竹简,这个过程必须用毛笔轻刷,稍用力就可能把竹简上的字迹洗掉。
“我们根据写有‘诗三百五篇,凡千七十六章,七千二百七十四言’这枚带有目录性质的简,证明了海昏侯墓随葬的《诗经》是全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秦汉时期全本《诗经》的首次发现。”杨军强调,受墓葬保存环境影响,留存下来的《诗经》未必一字不落。因此,考古发现的秦汉全本《诗经》,是指随葬时为全本,并非指留存至今仍是完整全本。
文保人员正在进行红外扫描的准备工作。(图源:新华社)
失传1800年的《齐论语》重见天日
另外一个令人振奋的发现,是出土了失传1800多年的《齐论语》残篇。《齐论语》在汉末魏晋失传,后世学者仅知其名。杨军表示,考古团队发现了《论语·知道》篇的篇名简,以及“孔子智(知)道之易也,易易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的简文,该简文正是《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失传的篇章“智(知)道”的内容。
目前考古团队还没完成简牍的保护修复工作,释读工作尚未全面展开,对于《齐论语》是否完整留存于墓葬中,与《诗经》一样无法确定,但这个发现的意义非常重大。杨军介绍,海昏侯刘贺作为皇家子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墓中出土的《齐论语》《春秋》《礼记》等儒家经典竹简都是当时的官方文本,同时还出土了占卜类文献《易占》。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广泛搜集儒家典籍,儒家思想是官方主流文化,因此刘贺对儒家文化和思想十分尊崇。
这些简牍在学术上能填补秦汉时期经典传承认知的空白。刘贺的老师中,中尉王吉曾向刘贺传授《论语》;太傅王式是《鲁诗》学派的重要传授者,曾传授刘贺《诗经》,这也为竹简的随葬背景提供了历史注脚。杨军认为,根据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凤瀚的研究,海昏侯墓中的《诗经》竹简或与《鲁诗》关联密切。
从学术脉络看,《诗经》在战国时期已成为“显学”,秦代虽遭焚书却因口耳相传得以保全。汉初,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诗》《齐诗》《韩诗》在西汉时被立为官学,而《毛诗》在西汉时期并未被立为官学,长期在民间私下传授,直到东汉才逐渐盛行,最终取代三家诗的地位。
“海昏侯墓出土的《诗经》简作为现存字数最多的古本,如果它确为《鲁诗》,我们就能看到《鲁诗》原本的样貌,这对了解中华文明早期经典传承情况、弄清早期经典的原貌有重要意义。”杨军说。
据悉,海昏侯墓原本预估的5200余枚竹简因剥离时发现粘连现象,经二次揭剥后总数更新为5795枚。截至今年10月,负责海昏简牍修复工作的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已完成3955枚竹简的脱水、修复与封护等保护工作,剩余514枚竹简的整理揭剥及1840枚竹简的脱水封护工作,预计2026年完成修复。届时,将展出包括《论语》简牍在内的一批修复成果。后续释读与学术研究将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朱凤瀚团队联合开展,重点厘清《诗经》简牍版本归属等核心问题。
“这批简牍的发现,增强了中华早期经典传承链条的可信度,能够证明早期经典的传承是连贯的。” 杨军表示。十年修复“唤醒”千年典籍,随着研究深入,一个更立体的刘贺形象、一段更清晰的儒学传播史,正通过这些斑驳的竹简被重新认知。
(大众新闻记者 宫小昀)
责任编辑:宫小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