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看得见摸不着”?无障碍出行服务没有“完成时”

大众新闻 范薇  刘建宏   2025-11-19 09:12:34原创

最近,一则公共场所盲文“看得见摸不着”的消息引发关注。网友反映,其乘坐的列车上,残障人士专座区域的“紧急呼救按钮”盲文标识疑为打印的平面图案。成都铁路局工作人员回应,确认该区域盲文标识有一定凸起,但不明显,已组织全局所有动车组进行排查,并将及时更换,尽快完成整改。

盲文、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停车位……这些常见的设施,都是无障碍环境的构成要素。据了解,我国残障人士数量约有8500万,截至2024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超3.1亿。残障人士、老年群体,加上有无障碍需求的孕妇、儿童、伤病人员等,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广泛而迫切。在出行中,还有哪些类似“摸不着”的问题?视障旅客能否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引?记者近日探访了济南各大交通场站。

1

在济南机场,从二层国内出发门口进入,可以看到几条盲道连通问询台、北指廊等位置,航站楼内的直梯口也设有盲道。航站楼内外的直梯,数字按键、开关门按键上均有清晰、凸起的盲文。电梯到达某层时,还会有对应的语音播报。

济南机场航站楼内电梯

据了解,济南机场全面对标国家无障碍标准,配备了24部无障碍电梯、40套无障碍卫生间、主流程盲道和低位柜台,同时还加设了智能手语翻译设备、无障碍爱心充电座椅、停车场无障碍摆渡车、低位饮水机、轮椅等专业设施,辅以特殊优先通道及专属休息区,帮助残疾人旅客实现了“从停车场到机舱门”的无缝衔接、全程畅行。

目前,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正在加紧建设,“T2航站楼已经在进行内部无障碍设施的对接工作。”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济南机场航站楼管理部环境监管科副科长王秀娟说。她介绍,二期航站楼布设了能够通达全楼的盲道,无障碍卫生间将设置呼叫警铃及感应式纸巾、洗手液装置,电梯也会增加方便轮椅旅客使用的立柱式按钮,“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将更加人性化,让残障人士感到更受尊重”。

除无障碍设施外,精准的服务也是帮助残障人士出行的重要方式。“从停车场到登机口,我们都有帮助重点旅客的全流程服务,每个月,我们大约能帮助10名左右视障旅客。”济南机场问询台工作人员介绍。视障人士等需要特殊帮助的旅客,可以在出行前通过小程序或电话提前预约。到达机场后,工作人员将根据旅客需要,提供接车、办理登机牌、托运行李等帮助。安检后,也有登机口工作人员协助旅客登机。

其他交通方式也提供了帮助残疾人的服务。济南公交车设置有活动踏板,遇到轮椅乘客,司机会主动打开活动踏板,帮助乘客上下车。记者看到,部分车上还有带有盲文的“sos”按钮。青岛客运段2021年成立“我是你的眼”助盲服务队,为视障旅客提供集点对点进站、乘车、出站于一体的服务,服务队每名列车长都随身携带一张印着盲文的名片,方便视障旅客辨识。

2

实际上,无障碍设施不仅帮助了老年人、残疾人,健全人士在生活中也会因受伤、搬运重物等情况,需要无障碍环境的支撑,因此它不仅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受益者实则是全体社会成员。

2023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的居住建筑、居住区、公共建筑、公共场所、交通运输设施、城乡道路等,应当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新投入运营的民用航空器、客运列车、客运船舶、公共汽电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应当确保一定比例符合无障碍标准。” 对于交通运输设施和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应当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法律也作了规定。

“十四五”期间,山东贯彻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出台了《山岳型旅游景区无障碍建设指南》(DB37/T 4567-2022)、《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DB37/T 5320-2025)、《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服务规范》(DB37/T 4857-2025)等地方标准,覆盖公共建筑、旅游景区、残疾人家庭等多个领域,无障碍设施标准体系更加健全,更有力地提升山东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出台之后,我们成立了无障碍环境促进会,开展督导体验活动,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出建议,加大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宣传推广力度,推进山东无障碍环境完善。”省残联工作人员介绍。

山东省无障碍环境促进会联合济南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队开展督导体验活动 图源:山东省无障碍环境促进会

10月30日,省政府新闻办召的开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十四五”期间,山东建立无障碍建设问题整改督办联动工作机制,组建省市县,三级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队伍,常态化开展无障碍环境督导体验活动,全省共完成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3.9万户,残疾人信息消费优惠活动惠及66.2万人次,全省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3

网友指出盲文的不足,不仅是一句建议,更反映了社会对残障人士权益的关注。“看得见”的无障碍设施、服务越来越多,说明打造无障碍环境的意识在增强。但是,健全人往往很难切身体会残障人士出行中细微的困难和障碍,他们的实际出行体验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盲区”。

在实地探访中,记者也发现有的地方虽设置了盲文、盲道,但存在被覆盖或占用的情况。例如一座地铁站的无障碍电梯,按钮被一块塑料板覆盖,盲人触摸不到按钮上的盲文。地铁站内的一些便民设施,如自助售票机、自助售货机、寄存机器等没有盲文。

也有盲道被地毯覆盖或被栏杆阻挡,而周围并没有相关针对视障人士的提示。此外,盲道也存在“断联”情况,有的高铁站的进站闸机到安检处,或是从无障碍电梯出发没有盲道连接。

弥合无障碍环境建设中与残障人士的“感知偏差”,应建立更精准的沟通对接机制。相关部门在规划、建设无障碍设施时,应主动倾听残障人士的声音,邀请他们亲身体验、提出建议,让各类设施和服务更加切中“痛点”。

提升无障碍环境,基建的完善是长期举措。但在现实复杂多变的出行环境中,仅仅依靠基建,存在着灵活性不足问题。比如,大型火车站、机场中有茫茫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站台、登机口,难以通过盲道一一指引盲人到对应位置。并且,一些场站建成时间已久,改造成本高、难度大,也难免影响正常运营。

当下,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各种科技的应用愈发广泛,为帮助残疾人出行提供了新手段。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多种传感技术,可以灵活、及时处理周围环境信息,利用这些技术开发导盲软件、导盲设备,将能帮助盲人适应复杂的出行环境,迅速处理环境信息并转化为盲人可理解的提示。在未来交通场所内部提前规划、后期改造中,可以利用特殊标识喷漆、地贴等辅助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物体、规划路线,降低助盲改造带来的时间成本与对设施功能的干扰影响。

(大众新闻记者 范薇 刘建宏)

责任编辑: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