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帮办|教培收费“限高”落地:家长的点赞与隐忧
大众新闻 田汝晔 2025-11-22 11:50:06原创
“刚交完培训费,老师又介绍后面班次的优惠价格了,课到底还续不续?”——这是不少家长有过的“课外培训焦虑”。一边是不报班怕落后的教育内卷压力,一边是动辄数万元的预付费“掏空”钱包,更藏着对机构突然停业、退费无门的担忧。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山东省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跨部门综合监管“一业一册”合规指引》,其中明确规定“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5000元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旨在为炙手可热的校外培训降温,也为家长们的“钱袋子”加上一把“安全锁”。
新规之下,培训机构的收费现状如何?家长的痛点是否得到缓解?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调查。

市场之变:合规与博弈并存
记者以家长身份咨询了多家学科类及素质类培训机构,收费模式不尽相同。
在济南一家英语连锁培训机构,有多种收费方式供家长选择,基础班、周末班、晚辅都可以报名辅导,一名课程顾问介绍了相关课程内容和预期效果,推荐了“年度课程包”,总价为9800元,课时跨度近一年。当记者问及课时持续跨度有无要求时,该顾问表示“早报名有优惠,一次性支付年费折扣最大,很划算”。
济南某培训机构的课程海报
另一家主打编程的培训机构同样提供了春秋季班、寒暑假班、定制课程等不同课时和价格的课程。“我们一节课就要300多,5000元也就十几节课,一个学期都撑不下来。很多家长都是为了单价便宜,选择长周期的课程包。”该机构老师坦言。
不过,不少培训机构已开始调整收费模式,超过3个月的课程需分阶段缴费。济南家长刘女士给孩子报名的初二物理学科暑假班和秋季班,其课程均按3个月内为周期设计,其中暑假班为3110元/16课时,秋季班为2270元/12课时。“缴费压力小了很多,不用一下子交很多钱。”刘女士说。
事实上,早在2021年,山东省教育厅等8部门印发《山东省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办法》,明确要求预收费资金托管。
泰安一家美术培训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2021年底,机构在托管银行开设唯一预收费资金托管专用账户,并缴纳了一定金额的风险保证金。“预收费全部进入专用监管账户,家长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缴费,每节课操作消课后资金才会划到我们账户。”该负责人说,机构还公示了办学许可证、教师资质和退费流程,“现在合规是底线,不再打价格战和预付费的主意了。”

家长之声:点赞与顾虑交织
今年,靳先生为孩子报名了涵盖寒假与春季学期的数学、物理补习课程,总费用为9240元。机构老师推荐时强调,合并报名不仅能享受“一次课便宜30元”的优惠,更有利于孩子知识的衔接与巩固。
然而,在实际缴费环节靳先生发现,尽管课程被打包销售且一次性付清,机构却在其小程序上将总费用拆分成了四个独立的支付订单。
这种“长周期、高预付费”的操作,让家长们陷入了两难。靳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孩子两门课半年下来培训费近万元,一次性拿出来压力很大,孩子还有其他的日常开销。”更让他担心的是,钱放在机构那里,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社交平台上,与靳先生的遭遇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更让家长们无奈的是,机构“跑路”投诉后得到的回应要么是“退费需排队”,要么是“建议自行起诉”,至今仍有多数人未拿回退款。
记者调查发现,家长的痛点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高额预付费”,不少机构通过“买年卡送20课时”“充值1万享8折”等促销,诱导家长一次性缴纳数万元;
二是“退费难”,部分机构不签正式合同,或者在合同中暗藏“霸王条款”,退费需扣除高额手续费,甚至以已开卡不退为由拒绝退款;
三是部分无证机构打“擦边球”,一旦停业,家长维权无门。
校外培训家长端APP实行“一课一消”
新规的出台,让绝大多数受访家长拍手称快。“5000元以内的缴费额度我们更能承受,三个月一交也让主动权回到了自己手里。”家长王女士说,现在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决定是否续费,“不用再被长期合同‘套牢’”。
但点赞之余,家长们的深层顾虑并未完全消除。“就要放寒假了,很多培训机构都在推连报套餐,寒假班连着春季班,连报的周期越长优惠给得越大,这种明显超出3个月收费期限的情况,到底该怎么约束?”“以前机构大多一年一收费,涨价的机会也就一次,现在要求3个月一交,会不会反而变成每3个月就涨一次价?”记者采访中,类似的顾虑不在少数,家长对政策执行力度和可持续性表示担忧。

未来之路:平衡监管、生存与权益
新规从纸面走进现实,并非一条坦途,更需要在监管要求、机构生存与家长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对不少培训机构来说,这场合规调整更像是一次“阵痛”。一位培训机构合伙人坦言,过去很多机构都依赖预付费维持现金流,房租、教师工资等日常运营成本大多靠这笔钱周转,“现在收费周期缩短,资金回笼变慢,短期压力确实不小。”尤其是一些单价较高的素质类培训,5000元对应的课时有限,家长想省成本、机构想保营收,两难之下难免有些纠结。
更让人担心的是,部分培训机构可能会动起“变通”的心思。业内人士透露,有些培训机构正采用“化整为零”“隐形收费”“关联公司拆分合同”等方式,变相延长收费周期。
一名家长报名的物理学科暑假班和秋季班
要让新规真正发挥作用,或许需要多一点理解,也多一点巧思。
监管层面应体现协同与温度。教育、市场监管、金融等部门可以搭建联动平台,一方面通过技术对接实时监控机构收费情况,对超规行为早发现、早提醒;另一方面简化家长投诉举报的流程,让维权不再“跑断腿”。针对家长担心的频繁涨价问题,也可以引导机构提前公示收费标准,明确调价的周期和幅度,让消费更透明。
“家长真正在意的不是优惠多少,而是教学质量和消费安全。”泰安美术培训机构负责人说,用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吸引家长,比靠长期套餐绑定客户更长久。目前,一些未取得办学资质的机构打“擦边球”,教培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要把精力放在提升课程性价比、优化服务体验、精进教学技能上,从长远来看,规范淘汰乱象,才能让合规机构获得更多信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建议,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校外培训机构、缴纳学费时,不能受机构焦虑营销的影响,或许一次性只缴纳3个月的费用,会让缴费比较烦琐,也不能享受“优惠”,但这可以防止商家将预收费用于无序扩张门店上,更能保障学生的培训质量。
(大众新闻记者 田汝晔)

责任编辑:赵小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