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眼|山东分东、西片区召开经济社会发展专题会,释放什么信号?

大众新闻 于新悦  李子路   2025-11-24 08:34:40原创

距离2025年结束仅余40天,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上周,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专题会东片区、西片区分别在烟台市和泰安市召开。分片区召开经济社会发展专题会,近年来颇为罕见,也引起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关注。

在“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这两场专题会,释放出哪些信号?不妨从三个“度”来理解。

01

对齐“颗粒度”

颗粒度,即细节详尽程度。颗粒度越细,意味着细节越详尽。当下流行这样一句话——对齐颗粒度,指双方将细节信息进行同步,形成共同认知。

分析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同样需要对齐“颗粒度”,使认知与实际情况相契合,掌握的信息越详细,心里就越有底。

东片区8市是稳定全省经济大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西片区8市在全省大局中同样地位重要、作用显著。此次会议打破常规,分片区组织各市“一把手”深入交流,说不定就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增量如何做足?减量如何遏制?变量如何应对?与会者不避矛盾、直击痛点,结合各地实际谋求问题解决之道,确保认知与现实的“颗粒度”高度匹配。

针对制约发展的瓶颈,会议采取解剖麻雀式分析。例如,有的市提出传统产业升级中的短板,有的市探讨促消费中的瓶颈制约。通过数据对比和短板分析,各方不仅找准问题根源,更提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将对齐“颗粒度”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具体规划中。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精准施策,只有不断提升认知的“颗粒度”,才能夯实决策的基础、增强行动的底气。

02

提升“饱和度”

一张照片,饱和度调高一些,看上去就会更明艳。经济工作同样如此,要让“成色”更足、“质感”更优,也得加大力度,提升工作“饱和度”。

当前发展中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增多,经济稳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稍有松懈,就可能错失良好态势。

面对困难和问题,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怎样的作风、怎样的担当去推动工作、解决问题,十分关键。此次会议上,“全力以赴”一词被多次提及,体现出经济大省挑大梁的信心决心。

“饱和度”不仅体现在工作作风上,更体现在具体项目建设上。会议专门安排了现场调研,与会者共同考察了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万华蓬莱产业园、泰开变压器精益生产智造、泰安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基地、亚荣新材料产业园等6个重点项目。

在项目一线看进度、比干劲、找差距,切实增强了抓项目、促发展的紧迫感,凝聚起“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的共识。与会者深切体会到,唯有保持“争一流”的标准和“钉钉子”的韧劲,才能推动工作向深处发力、向实处延伸。

以冲刺姿态拉满工作“饱和度”,把项目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不断塑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03

追求“平衡度”

弹钢琴时,十个指头灵活配合,才能奏出和谐乐章。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好“平衡度”,才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不可否认,山东各地发展基础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存在区域上的差异。比如,东片区对外开放程度更高些,开放型经济优势显著;西片区传统产业占比更高,升级任务更重一些。

分片区召开会议,并不意味着割裂区域之间的协同,或是厚此薄彼、搞差异化对待。相反,会议正是尊重东、西片区在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通过精准捕捉各自“痛点”,因地制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避免“一刀切”带来的水土不服。

区域发展要协同,各项工作也要统筹推进。会议要求,统筹抓好工业运行、项目建设、提振消费、稳住外贸、助企纾困等重点工作,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当前和长远,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早谋划明年一季度经济工作,确保“开门稳”“开门红”。

平衡之道,在于节奏与力度的统一,既不偏废其一,也不畸轻畸重。唯有在动态中寻求均衡,在协调中激发合力,才能让发展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深远。

(大众新闻记者 于新悦 李子路)

责任编辑:姜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