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晚播越要精播,山东种粮大户播下“超晚麦”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张海峰  徐付彪   2025-11-24 06:42:26

地是几天前旋耕好的,赶在鲁西北地区的一波寒潮降温之前。

11月16日上午9时,温度逼近0℃,好在出了太阳。德州市陵城区丰润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建坤抓起一把土握成团,手一松土落到地上。“深翻旋耕晾晒,墒情总算适播了。”17时许,轰鸣的播种机才摸着黑停下,“播了300多亩!还有800多亩,全播完估计得这个月20号之后”。

面对今年历史罕见的秋涝,李建坤等不少种粮大户选择先把到手的玉米丰收抓住,反正收晚了,索性再晚点,活秆成熟增产,避免抢收带来的产量质量损失。尽管拖到11月初才收完玉米,但平均亩产达到了1500斤,且质量上乘。

农谚讲,“立冬不上冻,有籽尽管种”。但与正常年份播期比,这已算是“超晚麦”,小麦出苗分蘖都会受到影响。且今年鲁西北地区小麦播种受天气影响面积较大,全国产粮大市德州市立冬前有两成小麦未播,截至11月14日有超三成未出苗。在禹城市安仁镇齐庄村,尚信齐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的1200亩小麦刚刚播完不久。前来查看情况的禹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涛和合作社理事长张树军蹲下来研究播种情况,“播深可以”“坷垃有点多”“还可以多施点菌肥”。

晚播小麦能不能有好收成?当然能。李涛告诉记者,远的不说,2021年鲁西北部分地区也因为秋汛晚播,但后期风调雨顺,加上及时开展“科技壮苗”行动,“年前一根针”的弱苗越冬生长,后期经过促弱转壮,禹城很多地块平均亩产1200斤以上,反而是近年来比较高的产量。这茬冬小麦想要夺取丰收,不确定的是天气变化,能把握的因素在于提高播种质量、加强苗情管理,特别是普遍晚收晚种的种粮大户更要注意。

越是晚播越是要精播。禹城市房寺镇乡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厚志流转了1000亩地,他告诉记者,今年大户普遍沉得住气,并没有因为晚播而粗耕滥种,而是更加倚重科学种粮。一是有2021年的经验,再就是面对灾情,政府各项惠农政策到位特别及时,不管是农业保险理赔还是烘干补贴,一周时间全部到账,大家种粮的心气反而更足了。针对晚播小麦冬前苗弱、抗寒能力差,他采取了针对性措施:旋耕两遍施足了底肥,选择了根系发达、早熟抗冻的品种适墒精心播种,同时加大了播量,立冬后亩播量在45-50斤,先保证充足的亩穗数,后期再及时促壮转化。

提高播种质量,科学指导是关键。这段时期,德州市组织农技人员1200余人,几乎天天到田间开展指导;禹城市、陵城区都成立了助播小分队,每一个都有帮包点位。

禹城市农技中心主任梁文忠介绍,他们目前着重督促的,一是帮助农户对漏苗缺苗的地块,抓紧补种;再就是根据天气情况和苗情采取镇压、越冬水等管理。这些都做好了,静待返青追水追肥打药除草。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张海峰 徐付彪 通讯员 庞占英 陈兰兰) 

责任编辑:姜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