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洋快餐“卖掉”中国市场,不只是水土不服

大众新闻 王鹤颖   2025-11-24 16:07:04原创

近日,外资餐饮品牌的“卖身”故事密集上演。

11月10日,汉堡王中国宣布“易主”:CPE源峰将控股新成立的“汉堡王中国”合资企业,计划未来十年把门店从目前约1250家扩张到4000家以上。几乎同时,星巴克中国传出股权变动消息;瑞幸最大股东大钲资本也证实,正在评估收购英国连锁咖啡品牌Costa。

一时间,洋品牌集体“本土化”,被视为中国餐饮市场新一轮扩张的信号。值得深思的是,曾经代表着品质与审美的洋牌,为何如今显露疲态?汉堡王这次“卖身”,是主动选择还是被迫转向?本土品牌又该如何把握这一节点塑强优势?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调查采访。

01

洋品牌的“滤镜”消失了

11月23日,记者在汉堡王中国官网搜索发现,汉堡王在山东市场共有62家门店,其中济南、青岛最多,分别22家、15家,多分布于商圈、景区、写字楼、服务区。

记者注意到,官网显示正常营业的济南红场1952店,在微信点餐小程序中一直处于“休息中”状态。记者致电汉堡王中国官方客服询问该店状况,客服人员表示红场1952店已经关闭。对于官网显示门店数量与实际不一致的问题,该客服回应称,“信息更新由其他部门负责”。

为核实现有门店运营情况,11月23日傍晚6点,记者来到位于济南市山大路的汉堡王门店。正值晚餐高峰,半数以上餐桌坐满了人,前台不时有外卖小哥取餐。

“我们是直营店,菜品、价格都没接到变动通知。”一位店员介绍,“当天订单量差不多几百单,客群以周边高校学生为主,比较稳定。”

关于部分门店关闭一事,汉堡王CCPARK门店的店员解释是“正常优化”,“有些店选址不好、租约到期不续约,就会被关掉。像济南世茂那家,就是租约没谈妥,不是因为业绩”。

但从官方数据来看,汉堡王远比店员口中的“风雨飘摇”。作为全球第二大汉堡连锁品牌,2024年,汉堡王中国的单店平均年销售额仅为约4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90万元),这一数据在其全球市场中排名垫底,甚至只有韩国市场的三分之一。

抛开品牌本身问题,行业层面的结构性变化也正在涌来。数据显示,中国快餐市场已经超过万亿规模,其中西式快餐仅占比约三成,增速约7%,低于中式快餐的增速。

“西式快餐不再是快餐的增量主力军。”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与国际商务系系主任、教授赵海川认为,国际快餐品牌的优势正在弱化,核心原因是市场逻辑已经从“标准化复制”转向了“本地化适应和再创造”。而且,中国消费者对洋品牌的“滤镜”逐渐消失,品牌能否被选择,更多取决于性价比、产品创新和体验,而非它来自哪里。

汉堡王门店数量的变化,也侧面印证了这种本土化压力:2023年底至今,其在华门店数量从1587家锐减至约1250家。窄门餐眼数据也显示,截至今年11月12日,全国门店数量排名前十的炸鸡汉堡品牌,分别是华莱士、肯德基、塔斯汀、正新鸡排、麦当劳、临榆炸鸡腿、享哆味汉堡炸鸡、德克士、叫了只炸鸡、叫了个炸鸡,其中本土品牌占8席、外资仅2席,汉堡王则被甩到第12位。

赵海川在总结汉堡王中国的多年表现时,用了一个词——“摇摆”。“它很长时间都没有建立明确的品牌定位。从早期试图走偏中高端路线,到如今卷入价格战,中国消费者到底为什么需要汉堡王?答案并不清晰。”

“肯德基通过老北京鸡肉卷、豆浆油条等产品,把自己嵌进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麦当劳依靠供应链能力和本地研发体系,在下沉市场持续扩张。这样横向对比下来,汉堡王既没有足够强的本土化产品,也没有形成差异化定位,更没有在中国形成规模效应。所以,‘卖掉’中国市场,对汉堡王来说或许并不是坏事,而是新的开始。”他说。

02

本土化成为“必修课”

今年以来,记者在走访山东、江苏、广西等多地商圈时注意到一个共性现象:商场“新开”项目中,本土快餐品牌占比上升;尤其是塔斯汀、华莱士等品牌,在三四线城市门店布局力度较大。

多位商场运营负责人也向记者证实,近两年招商结构确实出现微调,一些外资快餐品牌在续租、扩店上更加谨慎,而本土品牌因投资额相对可控、回本周期短、适配下沉市场能力更强,更容易获得新店位置。

“这一轮外资品牌密集引入中国资本,并不是偶然。”赵海川说,外资品牌带来的成熟体系、品牌资源,与中国资本在渠道拓展、组织灵活性和对本地市场的理解之间,正在形成一种稳定的互补关系。

洋品牌如何真正做到本土化?在赵海川看来,绝不是把海外那套模式简单“平移”到中国市场。“无论是研发体系、供应链体系,还是门店模型,都必须在中国的土壤里重新打一遍底、再做一次适配。”

记者了解到,作为走进中国市场30多年的老洋牌,肯德基在中国的本土化已从口味适配阶段进入区域化运营阶段。近年,该品牌陆续在武汉推出热干面,在杭州、温州、绍兴部分门店试点与“知味观”合作的小笼包,在河南上线胡辣汤等产品。这种围绕区域饮食文化进行产品开发的做法,被业内视为其在中国维持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现在竞争的不只是产品,更是节奏。”某外资快餐品牌人士提到,中国快餐消费变化快、区域差异大,但许多跨国公司的管理架构层级分明、流程冗长,全球总部对区域市场往往拥有最终决策权,这种依赖总部、逐级审批的机制,很难跟得上本土品牌的上新节奏。

以主打“中式汉堡”的塔斯汀为例,记者梳理该品牌官方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公开内容发现,其新品节奏较快,过去两年,基本保持每4到6周推出一次新品或限定款,“菜单常态化迭代”已成为其市场竞争策略之一。

面对这种“速度差”,一些外资快餐品牌也在着手加强中国区的决策影响力。比如,麦当劳中国团队近年来不断壮大,管理层、IT和数据团队均实现了本地化。“从董事会到管理层,再到每一位前线员工,我们的团队既具备国际视野,又能充分洞悉中国市场——无论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还是对中国消费行业数字化生态的理解,都让我们在决策与执行层面能够更快、更精准地抓住核心要点。”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表示。

03

本土快餐加速进化

与外资快餐品牌的调整同步,本土品牌也在经历一轮“自我升级”。

山东某四线城市大学城附近,小胡(化名)曾开过一家五爷拌面。“2022年的时候,加盟几乎没门槛。他们不要加盟费,只收品牌使用费、设计费、设备费等,总共花了不到十万元,就把店开起来了。”小胡回忆,当时流程简单、开店很快,但3个月就扛不住了,只能把店转给另一位加盟商。

提起转让的原因,小胡坦言:“原材料必须走统一供应链,物流也要扣点,加上房租、人力费用都高,留给我们的利润空间特别薄,没法支撑日常运转。店面转走没多久,也彻底关了。”

这不是小胡的个体遭遇。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15日的过去一年内,全国快餐业呈现“分钟级”洗牌:平均每分钟约有0.78家快餐店开出,同时有约1.09家快餐店倒闭。此外,头部中餐品牌依旧执着于“跑马圈地”,门店数量TOP3品牌鱼你在一起、杨铭宇黄焖鸡米饭、米村拌饭在2024年分别新开门店691家、316家、767家。

但这种扩张逻辑正在被行业重新审视。一位深耕下沉市场的连锁拓展人士告诉记者,已经有不少品牌开始调整加盟门槛,“现在他们看得很细,先看商圈模型,再算账,再看供应链覆盖,不再是能开就开的阶段了。”

赵海川也表示,中国快餐市场的竞争逻辑正在从“谁开得多”转向“谁能活得久”,竞争焦点也从规模扩张转向运营效率,更加考验供应链体系、菜单结构、人效和回本周期等基础能力。

“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中国不再只是国际品牌的落地市场,而逐渐成为创新来源地。”他说,过去经验通常由全球总部向中国输出,如今越来越多品牌开始把在中国市场跑通的运营模型、数字化工具和供应链策略向总部反推,“中国市场正在成为新方法论的发生地,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大众新闻记者 王鹤颖)

责任编辑:叶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