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王火逝世:率先报道南京大屠杀,曾在山东生活22年

博览 |  2025-11-24 19:23:18 原创

师文静来源:大众新闻

微信扫码扫码下载客户端

11月23日晚,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火在四川逝世,享年103岁。

王火是著名的记者,率先站出来采访报道南京大屠杀。他记录下大量幸存者和受害者的真实经历,写下亲历的日本战犯审判过程,“为公平正义鼓与呼”。

王火与山东颇有渊源。在他的百岁人生中,有22年在山东度过,“将人生历程中最好的一段青壮年时光献给了沂蒙山”。在山东,他是学生们爱戴的校长,也是笔耕不辍的写作者,并以顽强的意志重启了《战争和人》三部曲的创作。

记者生涯率先报道南京大屠杀

王火1924年出生在上海,原籍江苏如东。王火的父亲王开疆是上海著名的律师,后在南京国民政府任职。他小时候家境优越,从小阅读商务印书馆“小学生文库”以及《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著作,功课很好,也热爱田径、球类、骑自行车等运动。小学时期,王火已经开始给《小朋友》等杂志投稿。

1938年,王火进入东吴大学附属中学读书,语文老师有范烟桥、程小青等著名作家。王火开始阅读程小青的侦探小说,还在作文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

1939年,15岁的王火与同学张贴抗日标语。同年年底,他与哥哥、父亲被汪伪政府绑架,软禁在上海。次年,王火的父亲为了不受汪伪政府胁迫,跳海自杀,以死明志。1942年,18岁的王火忍受不了在上海租界“过亡国奴的生活”,决定到大后方去。

历时3个月,跋涉8000里路,九死一生穿越沦陷区封锁线,王火最终到达重庆江津。在这里读完高中后,他考入位于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并开始写作第一篇短篇小说《墓前》以及《老伦明的梦》《青山葬连理》《天下樱花一样红》等作品。

“在重庆读复旦的四年里,我写了不少文章给报纸。复旦大学里进步同学比较多,地下党也比较多,跟他们接触才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听说了延安。”1946年夏天,王火离开重庆赶往上海,以《时事新报》、《现实》新闻双周报等媒体记者、特派记者身份,采访报道南京大屠杀。

王火是较早报道南京大屠杀的记者,他采访了大量的幸存者,尤其是女性受害者,比如抗战胜利后出庭控诉指证日寇暴行的李秀英等人,用新闻报道记录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并将其写入后来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

采访日本战俘营中的战俘时,王火愤懑地追问日本科学家,他的研究是否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有关,并撰写《访江湾日俘营及虹口日侨》等文章。在后来的传记中,王火写道,这些很有可能搞生化武器的人居然也作遣返处理,实在令人担忧,国民党政府荒唐又无能,而他心里最大的念头就是,希望中国赶快富强起来。

王火见证了公审日本战犯,亲历了1945年9月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用新闻报道悉数记下当时的场景。王火在后来发表的纪实作品中写道,冈村宁次等战犯被判“无罪”遣返回国,审判如此草率,就是演戏,与美国和蒋介石政权的包庇是分不开的!

“我当年的职业理想并不是当一名作家,而是要像萧乾、恩尼·派尔那样,成为一名战地记者,为公平正义鼓与呼。”王火说。

22年青壮年时光献给沂蒙山

新中国成立后,王火先是在上海总工会工作,不久调到北京《中国工人》杂志工作,并在1950年启动长篇小说《一去不复返的时代》(即《战争和人》前身)的创作,书写1936年西安事变至1949年南京解放期间苦难中国的悲壮史,计划花十年时间写成。

1961年初,《中国工人》杂志被撤销。王火感到前途未卜,唯一担心的是自己的长篇创作,他早起晚睡,即便饿着肚子也不离开书桌,突击完成120万字《一去不复返的时代》初稿。

当年6月,王火接到通知,带队来到沂蒙山区支农,本以为一两年就可以回京,没想到一待就是22年。

在临沂,王火想进大学教书,最后被安排担任临沂一中副校长。在王火的自述中,他说道:“这所学校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学校是按照苏联模式设计、建造的,很漂亮。学校的学生很多,当时学校正在进行教改,但是教改情况很糟糕,孩子们该学的都改了,学生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我到任之后,开始学习教育学,后来又看了一些苏联的教育课本,我是边学边干。因为我尊重老师、尊重学生,他们对我反响都还不错。”

根据当时的学生回忆,在夏季发大水期间,王火和班主任们一起,带领学生们过河,保证大家的安全。这一暖心举动,让学生们终生难忘。

来到沂蒙山,王火认真修改了长篇小说《一去不复返的时代》,在《山东文学》等刊物上发表《春风桃李》《爱国者》等作品,创作以学运为题材的长篇《嘉陵江畔》。遗憾的是,在1966年王火被隔离审查和批斗期间,《一去不复返的时代》《嘉陵江畔》的手稿均被毁。

1974年之后,王火才又开始能陆续发表作品,参与创作集体作品土改戏《换新天》和电影剧本《平鹰坟》,并到多地采风完成长篇《外国八路》,发表《他牺牲在中国的土地上——汉斯·希伯的故事》《明月天涯》等作品。

1980年,王火被调到山东临沂行署出版办公室工作,出席山东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省文联委员,增补为中国作协山东分会常务理事、小说散文创委会委员。当年,他到南京、苏州等地采访,开始重写被毁掉的《战争和人》三部曲。

在自传中,王火说:“无数个淅沥微雨、落叶打窗的夜晚,我在山东沂河边上默默地执笔重写《月落乌啼霜满天》(《战争和人》第一部)。断断续续,苦写苦熬,用极大的恒心和自信心,悄悄埋头拼搏。‘太阳下去了,还会升起来’。终于在山东完成第一部的初稿。”

1982年下半年,王火到中越、中缅边界采访、慰问,在《大众日报》发表一系列相关报告文学。

1983年10月,王火由山东调到四川人民出版社工作,在当年《山东文学》发表满是深情的《别沂蒙》一文。

王火在山东工作、生活二十多年,得到了山东文学界的重点关注,也收获不少友谊。

著名评论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宋遂良在《我与山东文学》一文中写道:“我最早交往的山东作家是王火(王洪溥),他1961年下放到临沂一中,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陈望道校长的研究生。他创作的抗日战争长篇《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三卷120万字,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准备出版时,‘文革’爆发,书稿被毁之一炬,他痛不欲生。此后,55岁的王火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重写此书,这就是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

在谈及与王火的交往时,宋遂良称,王火1983年调到四川工作,不幸在一次下土坑营救一小孩时,头撞铁管导致颅内出血右眼失明,他是在极端困难情况下完成《战争和人》的写作的。“王火是一位谦谦君子、极重道义。他夫人凌起凤也素雅贤惠。我从20世纪80年代起即和他有书信来往。我评过他的作品,受益良多。王火对临沂、对山东满怀深情,对我也关怀备至。他是我最敬服、最倾情的山东作家。”

王火在四川期间,于1992年出版完成《战争和人》三部曲,该作品在1997年全票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虽然离开山东,王火依旧与山东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情感。他的《外国八路》改编电视剧由山东电视台拍摄完成;1987年被聘为山东临沂地区文学创作协会名誉顾问;2008年,84岁的王火被评为“感动临沂人物”。

王火在《别沂蒙》写道:“我在这里扎根了22年,将我人生历程中最好的一段青壮年时光献给了沂蒙山。我不会忘记蒙山、鲁山、沂山那峥嵘的七十二崮;不会忘记郯城的琅琊草编、临沂的紫砂陶、费县的徐公石……今后,到四川,巴山夜雨,有山东的故人来访,把盏叙旧,我又怎么能不深深怀想亲爱的沂蒙山!”

(大众新闻记者 师文静)

责任编辑:师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