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归故里,心桥永屹立!今天,一起送别援非救人牺牲的38岁烈士张军桥
大众新闻·海报新闻 2025-11-25 16:44:06原创
“援鄂援非,仁心化桥连中外;救心救溺,大爱如军振古今。”11月25日10时30分,张军桥烈士安葬仪式在潍坊市革命烈士陵园举行。
起灵仪式现场,张军桥的亲属们彼此搀扶着步入灵堂,弟弟张海桥仔细为哥哥整理覆盖在骨灰盒上的国旗。人们缓缓上前,鞠躬、告别,默默垂泪……
安葬仪式上,礼兵将骨灰盒轻轻放入墓穴。张军桥10岁的大女儿仔细擦去墓碑上的尘土,又为父亲献上了一束鲜花……
时间回转到2025年6月15日。万里之遥的非洲海面,面对落水的当地居民,时任第27批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长的张军桥,毫不犹豫地跃入海中施救,为落水者架起了生命之桥。然而,他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而牺牲,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8岁。
彼时,张军桥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个山东人在异国他乡的无私壮举。如今,他的骨灰安葬在故乡潍坊,长眠于故土怀抱。
安葬仪式现场
乡亲自发送别,妻子含泪告别
鲜花含悲,挽幛轻垂。仪式现场,张军桥的母亲眼含热泪,一遍又一遍地感谢着到场的群众:“感谢你们来送军桥,感谢你们。”
“请你放心,我会照顾好父母,抚养好孩子。我会让孩子们知道,她们的爸爸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不仅因为你的壮烈牺牲,更因为你一生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妻子祝琴早已泣不成声:“军桥,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你的精神将永远在我们心中跳动。我的爱人,一路走好。我们永远以你为荣。”
不少家乡父老也专程赶来,要送英雄最后一程。
一位退休十年的老教师推着轮椅上的妻子赶来,两人都是张军桥的初中老师。他们一边回忆往事,一边抹着眼泪:“他是个好孩子,从知道消息就一直挂念着。”
“军桥,回家了。”张军桥的高中同学刘进泪流满面,轻声许诺:“你放心吧,你的父母孩子我会照顾好。”
市民冯女士哽咽道:“我看过他的新闻报道,他说生命是他最看重的,但他唯独没有(珍惜)自己的生命……”
市民自发排队送别
“仁心化桥”的医者情怀
张军桥的生平,是一部用仁心仁术书写的大爱篇章。
在成为一名援外医生之前,张军桥已经在国内医疗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担当。早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时,他就曾主动请缨奔赴抗疫一线,用专业和勇气守护生命。一次次紧急救援,一场场生命守护,铸就了他“仁心化桥”的医者情怀。
援鄂归来后,张军桥化“心动”为“行动”,发起了“地摊式推广心肺复苏”的公益活动,并组建起一支以科普宣传院前急救复苏知识为主的团队——“心跳行动”志愿服务队。他带领团队举办多种形式的公益科普活动,开设“CPR+AED”培训班,累计培训400余场,受益民众2万余人次。
2024年,张军桥受命担任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长,远赴非洲。在坦桑尼亚,他秉持“必须带人,必须留下东西”的理念,推动“造血式援助”,带领团队培训当地医生掌握先进医疗技术,成功填补受援医院十余项技术空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在异国他乡展现中国医生“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作为一名走出来的中国医生,我为我的祖国和我的职业感到骄傲,同时也让坦桑尼亚的同行们感受到中国和中国医生的力量。”张军桥是这样说的,也是如此躬身而行的。
安葬仪式现场
从“军桥”到“心桥”
张军桥离开了,但他搭建的“生命之桥”依然连通着中非两国人民的心灵。
在坦桑尼亚,他参与创建的诊疗中心,继续发挥着作用;他培训的当地医护人员,已能独立完成许多复杂操作;他推行的治疗方案,仍在当地广泛应用。
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住院医师博尼法斯医生表示:“他来到这里不仅是为了工作,更成为了我们的兄弟、我们的朋友。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人、一位医生能有多么赤诚。他已经成为两国之间的纽带,是友谊的活样板,是架设在中坦两国之间的桥梁。”
在国内,他的精神正激励着更多医务工作者投身援外医疗事业。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医生,沿着张军桥走过的路,继续搭建着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健康桥梁”。而他所发起的公益行动“心跳行动”也在继续。
“这件事是有意义的,除了服务病人之外,我们还有能力去帮助更多人,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我们也想踏踏实实地完成桥哥没有完成的心愿。”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姚福旺说。
张军桥女儿擦拭墓碑
今日,当覆盖着国旗的骨灰盒被轻轻安放,当女儿稚嫩的小手拂去墓碑上最后的尘埃,张军桥医生终于回归他深爱的故土。
“张军桥,烈士,男,中共党员。1987年3月出生,昌乐县丁家庄村人。2025年6月15日,在坦桑尼亚执行援外任务期间,为抢救当地溺水者英勇牺牲,时年38岁。”墓碑上的铭文,是他一生的写照,更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不灭印记。
英雄已眠,但“桥”将永远屹立,承载着他的精神,通往永恒。
(大众新闻·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李子骄 张一帆 记者 陈俞印 张大卫 梁小童 报道)
责任编辑:陈凤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