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破碎,他们用知识与风骨筑起文化长城
博览 | 2025-11-27 06:53:00 原创
张九龙来源:大众新闻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中,有一抹耀眼的精神亮色。数十所大学在炮火中辗转内迁,于山河破碎之际坚守治学之道,用知识与风骨筑起高等教育的长城。从实地走访的纪实之作到史料汇编的文献典籍,从名师讲义的思想结晶到外国友人镜头的真实记录,通过一批展示这段历史的图书,人们得以重温那段高等学府弦歌不辍的艰辛历程,感受广大师生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山河万里藏风骨
“七七事变”爆发后,一场人类教育史上规模空前的高校大迁徙拉开序幕,数十所大学带着“庚续文脉、救亡图存”的信念,踏上了颠沛流离却坚忍不拔的内迁之路。
作家聂作平用八年时间完成的《山河万里:重走抗战时期大学内迁之路》,为这段历史提供了极具温度的注脚。在书中,我们能读到浙江大学“文军西征”的壮举。1937年11月,浙江大学从杭州出发,途经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行程近3600华里,历时两年半,最终到达贵州。迁校途中,师生们背着书籍、仪器,徒步穿越崇山峻岭,忍饥挨饿、躲避空袭是家常便饭。有学生在日记中记录:“每日行三四十里,山路崎岖,脚痛难忍,然念及家国之难,不敢有丝毫懈怠。”
即便如此,学校仍克服困难在祠堂里开设课堂,在山洞中搭建实验室。时任浙大校长竺可桢以身作则,每日带领师生晨跑,勉励大家“强健体魄,方能担救国之任”。聂作平在走访湄潭浙大旧址时,看到当年的实验室已斑驳,墙角仍留存着学生们刻下的“科学救国”字样,这些细节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对长沙临时大学的迁徙之路,书中也有生动呈现。1937年11月,长沙临时大学成立仅一个月,日军就已逼近,师生被迫再次迁徙。此次分为三路:一路沿粤汉铁路至广州,再经香港、越南海防入滇;一路沿湘桂铁路至桂林,再经柳州、贵阳入滇;最艰苦的是“步行团”,由280余名男生和11名教师组成,从长沙出发,徒步穿越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历时68天,行程3680华里。聂作平重走这段路线时,特意采访了“步行团”成员的后人,了解到途中的诸多故事:师生在湘西山地遭遇土匪,凭借智慧化解危机;在贵州盘县停留时,向当地百姓普及科学知识;抵达昆明时,虽然衣衫褴褛、满面风霜,但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坚定的光……
聂作平在自序中写道:“我走了那么远的路,读了那么多的史料,写下那么长的文字,我仅仅想告诉你——在我们栖居的这片土地上,曾经生活过这样一群人,曾经有过这样一些倔强的身影,执着的声音,孤勇的命运。”这些内迁的大学,如同播撒在西部大地的文化火种,在偏僻落后的环境中顽强生长,为抗战胜利和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
位于云南师范大学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弦歌不辍见初心
如果说《山河万里:重走抗战时期大学内迁之路》是重返抗战大学内迁的历史现场,那么《弦歌不辍:长沙临时大学纪实》与《中山大学在澄江》则用史料还原了战时办学的艰难日常。
前文提到的长沙临时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正是西南联合大学的前身。《弦歌不辍:长沙临时大学纪实》一书,通过梳理档案史料、师生回忆录、当时的报刊报道等,记录了该校从筹备到迁徙的全过程。
根据书中所述,短短一个月,筹备委员会成员克服重重困难,租赁了湖南圣经学院、涵德女校等作为校舍,调集图书仪器,招募流亡师生。当时的办学条件极为简陋:大礼堂被改造成公共教室,课桌板凳参差不齐;宿舍是简易的木板房,十几人挤在一间,晚上只能睡上下铺;图书仪器严重匮乏,许多课程只能依靠教师的记忆和板书授课。即便如此,师生的治学热情丝毫未减。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等名师登台授课,座无虚席,有时甚至连窗外都站满了旁听的学生。
课业之余,师生积极投身抗日宣传活动。他们成立抗日救国会,组织演讲团深入长沙街头、工厂、乡村,宣传抗日主张;创办《临时大学日报》,刊登抗战消息和爱国文章;组织战地服务团,奔赴前线慰问将士、救治伤员。书中一位学生的日记令人动容:“每日上午上课,下午参加救亡活动,虽身心疲惫,但想到能为抗战尽一份力,便无怨无悔。”
面对这群可爱的师生,当地百姓给予了极大支持:他们腾出房屋作为校舍,提供粮食和生活用品,当地许多青年纷纷报考该校,渴望通过知识报效国家。书中这些细节,展现了湖湘儿女与高校师生同舟共济的深情厚谊。
《中山大学在澄江》一书则通过原始史料,呈现了国立中山大学在云南澄江的办学历程。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中山大学从广州出发,历经多次迁徙,于1938年11月定址云南澄江。
书中浓墨重彩地讲述了校地合作的往事。中山大学迁驻澄江后,开展了一系列惠及地方的项目:设立民众教育馆,向当地百姓普及文化知识和科学常识;组织农业推广队,指导农民改进种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建立医疗服务点,为群众提供免费诊疗。“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改善了当地民生,团结了校地关系。许多百姓家庭主动为学生提供住宿,一些工匠义务为学校修缮校舍,形成了“校地同心、共抗时艰”的局面。
据《中山大学在澄江》所述,该校还按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训,将抗战救亡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课程设置上,增设了“国防化学”“军事训练”“战时经济”等课程;师生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创办刊物、组织演讲、演出抗日戏剧;许多师生还毅然投笔从戎。
烽火硝烟中,高校师生将教育与抗战救亡、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展现了中国教育的韧性与担当,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西安临时大学学生在翻越秦岭的途中
学术之光映山河
抗战时期的大学,在教学与科研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西南联大名师课》与《李约瑟镜头下的战时中国科学》两部著作,呈现了那段特殊岁月里的学术之光。
《西南联大名师课》是西南联大博物馆首次组织编选的经典丛书,收录了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等52位联大名师的300多篇文章。这套丛书并非简单的讲义汇编,而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编排,既保留了名师们的学术精髓,又体现了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和学术特色。
战乱年代,学者坚守学术阵地。闻一多在西南联大讲授《诗经》《楚辞》,不仅旁征博引、见解独到,更将爱国情怀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陈寅恪双目近乎失明,仍坚持讲授《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等课程;朱自清讲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以清晰的脉络、深刻的分析,为学生们梳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丛书里见学识、见思想,更见精神。《人文精神》专题中,冯友兰的《论风流》、钱穆的《中国文化精神》等文章,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强调了人文精神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在《科学精神》专题中,叶企孙的《物理学与现代文明》、吴大猷的《科学研究的精神与方法》等文章,既介绍了前沿的科学知识,又倡导了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这些文章跨越时空,至今仍能带来深刻启示。
西南联合大学被看作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书中收录名师的讲义和文章,揭示了该校成功的秘密:既注重扎实的基础知识教学,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成果;既强调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李约瑟镜头下的战时中国科学》一书则呈现了战时中国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和科研成就。李约瑟是英国科学家、科学史家,1941年,他受英国皇家学会之托,率领“中英科学合作馆”来华,开展援助中国抗战的科学合作工作。在华期间,李约瑟足迹遍布大后方的11个省份,走访了300多个科研机构和大学,留下了约1000张珍贵照片和大量日记、报告。
在李约瑟的镜头和文字下,我们能看到:在昆明的简陋实验室里,吴大猷带领学生开展原子物理研究,仪器设备大多是自制的;在重庆的山洞里,李四光不顾日军空袭的危险,坚持开展地质勘探工作;在贵州湄潭的农舍里,竺可桢每天坚持观测气象数据,记录气候变化,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战时的科研条件极为艰苦,实验室简陋、仪器匮乏、经费短缺,还要面临日军空袭的威胁,但科学家没有放弃科研理想。他们以“科学救国”为己任,在各自领域里刻苦钻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茅以升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王淦昌开展核物理研究……对此,李约瑟高度评价:“中国科学家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科研成就,令人敬佩不已。他们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精神力量。”
抗战时期的大学,是烽火中的文化灯塔,是救亡图存的精神堡垒。在山河破碎、国难当头的岁月里,高校师生以“庚续文脉、教育救国”为己任,在迁徙中坚守,在困境中发展,不仅保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薪火,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更孕育了刚毅坚卓、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那段岁月里的热血与坚守、智慧与责任,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位于李庄禹王宫的同济校本部旧址
相关阅读:
1.聂作平:《山河万里:重走抗战时期大学内迁之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中共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弦歌不辍:长沙临时大学纪实》,湖南人民出版社
3.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云南省档案馆:《中山大学在澄江》,中山大学出版社
4.刘晓、约翰·莫弗特:《李约瑟镜头下的战时中国科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
责任编辑:吕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