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观|国家层面首次系统部署商业航天发展,“火箭大省”山东机遇几何

大众新闻 于新悦   2025-11-27 06:52:36原创

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拖着烈焰划破长空,成功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在海南文昌,新建的千人级观礼平台吸引着无数游客,为游客提供火箭发射的“沉浸式观礼第一视角”;备受期待的“朱雀三号”,预计不日首飞,有望成为我国第一款投入运营的可回收运载火箭……近年来,商业航天正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姿态闯入公众的视野。

11月25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印发《国家航天局推进商业航天高质量安全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未来三年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这份文件信息密度高、指向性强,是国家层面首次对商业航天发展进行的系统性、纲领性规划,被视为中国商业航天迈向新一轮高速发展期的关键落子。

01
核心看点是什么?

《行动计划》共有五章二十二条,总的目标是:到2027年,基本实现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

有业内人士认为,《行动计划》确立了“游戏规则”和“指挥棒”,为未来三年的商业航天发展划定了重点领域、树立安全底线、提供政策保障等方向。

往细处看,有几条举措受到广泛关注。

比如,提出“竞争性开放国家科研项目,民用航天科研计划和基础科研课题向商业航天主体开放”“鼓励商业航天布局航天产业链相应环节”。

这为我们勾画了未来航天“国家队”与“商业队”合作不断深化的前景:将出现更多“国家队提供平台,商业队提供载荷或服务”的合作模式。这也旨在构建“国家队”与“商业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国家队聚焦重大专项和前沿探索,商业队则专注于市场化应用和技术快速迭代,两者形成互补,共同提升中国航天的整体实力和韧性。

再如,提出“引导培育耐心资本”“完善商业航天发展投融资体制机制,设立国家商业航天发展基金”。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强国战略稳步推进,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融资不仅在规模上增长,结构也在优化。业内人士认为,《行动计划》出台后,投资赛道会更加清晰,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可靠性和商业模式可持续性成为投资关注重点。

02
有哪些深层价值?

《行动计划》的出台并非偶然,而是基于深刻的国内外形势和内在发展需求。

从外部形势看,目前全球范围内,以美国SpaceX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力量正在重塑航天产业格局,中国必须跟上这一浪潮。

从内部发展看,一方面,航天行业引入商业力量,可以更好释放国内市场需求与潜力;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已涌现出数百家商业航天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重复建设、标准不一、安全风险等问题,急需政策引导。

正因如此,《行动计划》的出台将带来多重意义。

首先是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的相关部署将有力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抢占全球太空经济制高点‌。

其次是解决行业痛点。针对不少商业航天企业面临的审批难、资金短缺、人才稀缺等问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再次是促进经济转型。商业航天不是孤立的产业,它链接着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通信技术等多个前沿领域,通过商业航天带动新业态、新产业发展,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03
“火箭大省”如何抢抓机遇?

今年以来,从海阳到日照,火箭从山东近海海域腾空而起的场景,已变得高频率常态化。山东已然是一个低调的“火箭大省”。

区位上,位于烟台海阳的东方航天港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海上发射母港。发射点位所处的地理优势可满足小倾角轨道卫星直接入轨,确保火箭运力得到最大利用。产业上,山东在高端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底蕴深厚,与航天产业链匹配度高。

近些年,通过一系列布局,山东以海上发射为核心牵引,商业航天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凸显,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布局。烟台聚焦海上发射、火箭制造、卫星研发、航天文旅等,已形成“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济南、泰安主攻液体火箭制造、试验以及卫星研发应用等,一大批优质航天产业项目落地投产;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已形成覆盖国家重大工程与商业星座运营的完整测控能力;其他城市也结合各自优势,积极布局商业航天关联配套产业。

政策层面,今年10月,山东发布《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十分具体的目标:到2027年,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同时,拿出真金白银,对关键技术创新突破给予支持。

如今《行动计划》出台,良好的发展基础叠加政策“春风”,山东乘势而上的动力十足、势头强劲。立足这一有利态势,山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精准发力,将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胜势

深入开展补链、延链、强链行动。聚焦航天核心部件研发突破、配套体系协同完善、产业生态集聚发展,培育更多具备核心技术竞争力、配套服务水平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商业航天配套企业。

拓展更多应用场景。结合山东农业、海洋与工业大省的特点,在智慧农业、海洋牧场监测、防灾减灾、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开展卫星数据应用示范,让航天技术真正赋能地面产业,产生实际效益。

在保障好发射任务的同时,发展“发射观光、航天科普、产业论坛”等衍生业态。打造“航天+”产业生态圈,让“到山东看火箭”成为一张新名片。

总而言之,未来三年,将是中国商业航天从“星火”到“燎原”的关键时期。随着《行动计划》的出台与实施,相应的政策支持与发展路径正逐步明晰。对山东而言,现有的产业基础与发射能力,已为其参与商业航天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下一步,如何将政策机遇与自身优势有效结合,务实推进产业链建设与应用场景落地,是山东需要解答的实际课题。

部分内容来源于新华社、证券时报、中国经营报等

(大众新闻记者 于新悦)

责任编辑:许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