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博会”观察:制造业大省的智能跃迁,彰显山东“AI+”新高度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夏侯凤超 王鑫 王劲松 李梦瑶 王贝艺 2025-11-27 08:56:02原创
孔子“穿越”时空上演历史对话;智能机械臂精准分选产品;产业大脑实现全链条智能决策……这些都是第十七届中国(济南)国际信息技术博览会上真实可触的未来场景。
11月26日,第十七届中国(济南)国际信息技术博览会(以下简称“信博会”)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启幕。行业大模型竞相绽放,智能体深入千行百业,从“看一看”的惊奇到“试一试”的融入,人工智能在“信博会”上变得越来越可感可及。

“一展、一会、N活动”
勾勒山东AI从技术到产业全景图
以“人工智能 赋能未来”为主题,这场为期两天的科技盛会构建起“一展、一会、N活动”的立体化格局,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家知名企业,集中展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成果。

在展会区域,记者注意到,AI技术已深度渗透制造、交通、能源、金融、建筑、医疗等重点行业。从国资央企到地方龙头,从科技巨头到跨界新锐,各家企业纷纷展示其在AI领域的核心技术与标杆应用。
11月26日上午,山东某信息技术公司负责人陈云飞正拿着一沓宣传资料,带着技术团队挨家挨户地逛展,这已是他第二次参与信博会。“这样一个平台,不仅是对前沿技术的集中展示,也提供了一个观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的窗口。”
从2002年首届展会起步,信博会已走过十七届历程。2002年,首届信博会在刚刚落成的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当时,不论规模还是面积都比现在小很多。而今,它已成长为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与中国合作举办的唯一国际区域性信息技术博览会。

记者注意到,早期信博会主题多为“创新、应用、合作、发展”等基础概念。到了2024年,信博会主题首次明确为“人工智能赋能未来”,标志着展会进入AI主导的新阶段。
今年第十七届信博会则继续深化这一主题,主题聚焦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智能体等前沿领域,系统展示“人工智能+”系列成果。相关人士认为,通过信博会,能直观呈现人工智能从技术研发突破到产业落地应用的完整价值链路。
“从信息化到智能化,从基础技术到‘人工智能+’,信博会主题的演变正是国内AI产业落地发展的缩影。”山东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院教授董彦岭指出,这不仅是一次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的集中检阅,更展现出山东AI产业从技术突破到商业应用的完整生态链。
高端对话引领思潮
构筑产业风向标
不仅有成果展示,本届信博会还构建了层次丰富、多元互动的交流体系。峰会期间,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大模型重磅发布,包括5个“山东省卓越领军级行业大模型”、10个“优秀创新级行业大模型”和15个“培育成长级行业大模型”,彰显了山东在AI基础能力建设上的阶段性成就。

山东数字文化集团、云鼎科技等企业代表分享了各自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与思考。
与此同时,济南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大会、区块链技术赋能转型论坛、山东省“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智能化转型工作座谈会等多场专题活动同步展开。齐鲁工业大学、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等高校也走进展会一线,在真实场景中理解技术如何对接市场、理论如何走向应用……
“不论是人流密度还是信息密度、技术密度都非常高,值得一来。”山东胜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王永涛表示,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拥有广阔而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这片“试验田”的资源优势可谓得天独厚,有广阔的发展市场,而展会就是“风向标”。
去年尚需辅助的人形机器人,如今已能独立行走,并在各行各业快速落地。“AI发展如此之快的当下,离不开开放、活跃的生态,离不开技术交流和产业对话的平台。”山东移动信息系统集成中心工业能源行业解决方案经理于鹏同样认为。
而信博会的举办只是一个缩影。今年,多场AI产业论坛和展会落地济南,活动贯穿全年,从构建“人工智能生态共同体”到成立“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济南一系列举措正推动企业从“单兵突进”转向“联盟作战”。
在展会现场,处处可以看到密集的对话与精准的对接。参会者通过互相间深入沟通,积极寻求资源、互补优势。“一场成功的展会,既能开阔视野、提升认知,更能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产业升级注入持久动力。”王永涛表示。
交互场景落地
AI赋能千行百业见实效
“过去是‘看一看’,现在是‘试一试’,AI就在身边,可感可及。”信博会上,齐鲁工业大学的小方在逛完展会后感受深刻。
本届信博会上,在通用大模型基础上,各企业针对特定行业需求开发的行业大模型成为亮点。山东数字文化集团带来了六款创新产品。其中,“文趣”数字创意互动平台成为打卡热点,体验者扫描人脸后,就能测试自己的长相与哪位齐鲁名人相似。“数字超然楼” 则通过高精度航拍扫描技术与模型智能修复技术,完成了这一文化地标内外空间的数字化重建。山东移动带来的“九天大模型”,目前平台已汇聚了370多项的模型+能力,可以支持830余个场景的落地应用。除此之外,金融智能风控系统为行业筑牢安全防线;能源智能调度方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信博会全面呈现了一幅人工智能赋能百业的生动图景。

不过,在与人工智能企业沟通中,大家纷纷认为“人工智能+”正处在应用落地的关键窗口期,但这也意味着AI企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需要把握机遇、全力爬坡过坎。
于鹏认为,在此过程中,产业协同与生态建设尤为关键。如何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如何让广大工厂“用得起、用得好”AI解决方案,真正破解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已成为业界共同思考的命题。“大家现在讨论更多的不是产品有没有,而是产品有没有人用。”
“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已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产力。”山东中烟信息中心刘巍认为,当下,每一个成功落地案例都是AI推动产业转型的生动注脚,AI的价值正在制造、交通、能源、金融、医疗等广阔天地中开花结果,持续释放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劲活力。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夏侯凤超 王贝艺 李梦瑶 摄影 王鑫 摄像 王劲松
责任编辑:帅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