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城“金牌三好”,不挂墙上种心里

大众新闻 田汝晔  戴岳   张锡坤   郭炉   2025-11-27 12:58:59原创

11月27日,一场“好邻居·好家庭·好商家”事迹分享会,成了曲阜市鲁城街道商家邻里热议的“大事”。

与往年不同,今年在原有“三好”基础上,首次推出了“金牌三好”评选。

从最初在阙里社区试点,到如今覆盖全街道26个社区,“三好”已不是一块挂在墙上的奖牌。

它破解“居民冷漠、治理乏力”的难题,从“评典型”升级为“建机制”,让“好人效应”转化为“治理效能”。

从社区“推着走”变大家“争着参与”

龙虎社区书画室,沈庆龙弯腰蘸墨,在一张红纸上写下“忠厚传家”四个字。

20多年来,沈庆龙每年春节前为社区居民免费写春联,分文不取。

“以前谁家办喜事就来找我写请帖,咱只要有空就帮帮忙。”这位82岁的老人没想到,自己会成为鲁城街道首批“金牌好邻居”之一。

前排右一为沈庆龙

“沈大爷,您帮大家写了这么多年春联,参选‘好邻居’多合适啊。” 第一次上门时,龙虎社区网格长孙倩倩带着推荐表,被沈庆龙笑着婉拒了,“是顺手的事儿,不值当评啥。”

孙倩倩第二次上门,没提参选的事,只是坐在一旁看他写字,听他讲年轻时在单位写宣传板报的经历。临走时,孙倩倩说:“沈大爷,现在年轻人不爱写毛笔字了,您要是当选了,能让更多人喜欢上传统文化,多好啊。” 这句话让老人动了心。

第三次上门,沈庆龙终于点了头,前提是“不要这么麻烦,我就是想多写几副春联”。

在鲁城街道,这样的故事多。春秋社区的“好家庭”吕旋,每个周末带着两个孩子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大女儿吕佳馨才11岁,已是“老志愿者”了。

“上次清理小区垃圾,孩子捡了一些塑料瓶,还跟我说‘爸爸,我们要让小区变干净’。”吕旋说,他主动申报“好家庭”,就是想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是件值得骄傲的事。

看似平凡的小事,就像邻里间的微光,汇聚起来便成了基层治理的暖流。

这些“好人”,大多是被网格员用 “笨办法”一点点“挖”出来的。

“评选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定名单,是走出来、聊出来的。” 阙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长青说,网格员们挨家挨户走访,对老年人多尊重,对年轻人多谈温度,腿勤、嘴甜、心诚,打动人心。

从“评好人”到“带众人”

68岁的孔宪成没想到,自己会成为“金牌好邻居”。他说话实在:“做的是小事,谁看见了都会帮一把。”

他在的阙里社区官园街,一位运输公司退休邻居腿脚不便,每次骑三轮车到路口的小坡很吃力。孔宪成只要看见,总会上前搭把手。

“那个坡不算陡,但对他就是一道坎。”孔宪成说,“第一次帮他推车,他不停道谢,我倒不好意思了。”

谁家水管漏了,他拿着工具就去;楼道感应灯坏了,他主动换新的……

孔宪成的乐于助人受父母影响。“小时候家里不富裕,但父母常把粮食借给邻居,从不要还。父母总说,邻里相处,能帮就帮。”

“以前觉得帮邻居是理所应当,评上‘好邻居’后,才发现一举一动能影响一大片。”孔宪成的话,道出了许多“三好”获得者的心声。

2020年,“三好”评选在阙里社区开展。三年后,评选覆盖全街道26个社区。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如何让典型效应不止于一时?

“推出金牌,不是为增加一个荣誉头衔,而是想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让‘好人效应’发酵。” 曲阜市鲁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协联络室主任牛利徽说。

作为今年的“好商家”,京东家电曲阜华联旗舰店总经理段伟把“诚信”拆成了两个字:“诚”是做生意明码标价,不赚黑心钱;“信”是卖家电送装一体,不让顾客多等。

今年夏天,曲阜高温,网格员顶着烈日挨家走访,汗流浃背。段伟看在眼里,联系社区,捐赠了200台小型电风扇。捐赠那天,看着网格员们接过风扇时脸上的笑容,他更坚定了自己要为社区做点事的想法。

劳动节时,段伟为交警、城管等劳动者准备了500 把遮阳伞。重阳节,他带着员工上门为独居老人免费检修家电。有位80多岁的老人,家电用了十几年,线路老化,段涛不仅免费更换了零件,还耐心教老人使用方法。

公益行动也让商家收获了认可。“现在不少顾客来店里,都说你们是好商家,买东西放心。” 段伟还带动了周边几家商户一起参与社区公益。

在“三好”引领下,越来越多获得者从“独善其身” 走向“兼济邻里”。

“以前评选‘三好’,是选树榜样;现在评选‘金牌’,是培养治理‘种子’。”牛利徽说,这些“三好”获得者就像一个个“引力场”,把越来越多的居民、商家吸引到基层治理中来,让“好人效应”扩散。

激励从“荣誉墙”走进“生活里”

“以前觉得‘好家庭’就是评选,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实在的好处。”龙虎社区居民张启民拿着邻里汇幸福超市的兑换券,难掩笑意。

街道创新推出“美德信用积分”制度,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践行美德行为可获得积分,凭这张积分,他可以在超市兑换商品或在合作商家享受购物优惠。

鲁城街道探索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以及治理赋能等方式,让“三好”获得者的付出被看见、被尊重。

精神激励要“看得见、摸得着”。

在奎文社区的诚信示范街上,“好商家”门口的诚信二维码格外醒目,扫码就能看到商家的信用评级和获奖情况。

郑记烤肉店老板郑祥文说:“顾客看到二维码,就知道我们是诚信经营的好商家,吃得放心。”连续获评五星商户的商家,还能享受一定时期的 “免检”待遇,减少检查频次,让商家安心经营。

街道还联动当地农商银行,为“好商家”“五星商户” 提供金融支持,贷款额度提升、利率下降,解决商家的资金难题。

物质激励则接地气、暖人心。

龙虎社区创新推出“电费补贴”政策,与“好家庭”评选挂钩的“文明卫生户”,最高可获1000元电费补贴。

“以前小区里乱堆杂物的现象多,自从有了这个激励,大家主动清理家门口的垃圾。”龙虎社区两委成员魏君说,有位老人评上“文明卫生户”,不仅把自家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还主动帮邻居清理楼道杂物,“钱不多,但让居民觉得自己的付出被认可了”。

更重要的是治理赋能,让“三好”获得者有舞台、有作为。

有一次,楼上楼下因为孩子哭闹吵了起来,互不相让。孔宪成上门调解,他没有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说起自己带孩子的经历:“谁家孩子不哭闹,互相体谅着点,邻里关系才能和睦。”一番话下来,两家人握手言和。

“我们的目标,不是评出多少个好人,而是让每个人都成为治理的参与者。”牛利徽说。

在这些平凡人的带动下,邻里互助的多了,矛盾纠纷的少了;诚信经营的多了,投机取巧的少了;参与治理的多了,冷漠旁观的少了。

在鲁城街道,“金牌三好”不再是一块单纯的奖牌,而是一份责任,一种引领。

这场始于邻里烟火的评选,走出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融合的路。

这条路,还在向前延伸。

(大众新闻记者 田汝晔 戴岳 张锡坤 郭炉)

责任编辑:姜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