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积极营造“老年友好型”金融环境,养老产业贷款增长49%
金融首发 | 2025-11-27 15:36:49 原创
王新蕾来源:大众新闻
截至10月末,全省养老产业贷款余额172.1亿元,同比增长49.4%,增速领跑各项贷款41.2个百分点……今天,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全省金融服务养老事业和银发经济情况,这是记者从会上获得的一组数据。
“山东作为全国老年人口第一大省,如何让每一位老年人享有金色晚年,既是民生关切,更是时代课题。养老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篇章,承载着亿万家庭的期盼。”会上,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曾涛提到,山东发挥全国首个医养结合示范省优势,初步构建起覆盖养老需求全周期、服务养老产业全链条的金融生态体系。
为破解养老金融难点堵点,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联合山东金融监管局等10部门印发《山东省金融服务养老事业和银发经济工作方案》,联合省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印发《山东省深入推进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三年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6年)》,初步建立了涵盖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金融服务质效评估和财政金融政策协同的政策体系。此外,山东用足用好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养老机构贷”“养老产业贷”等专属信贷产品40余项。
山东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适老化水平,营造“老年友好型”金融环境。目前,全省已有1.5万余家银行网点开通老年服务“绿色通道”,累计投放适老化服务设备超3.8万台;引导商业银行组建移动服务队提供上门服务,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服务5.9万次。
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支持力度。聚焦“政策直达、产品适配、风险共担”,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全力推动政策落地见效。截至10月末,全省累计发放服务消费与养老产业贷款364.2亿元,申报再贷款77.8亿元,政策红利加速释放。
在山东,养老保险保障体系也持续优化。山东金融监管局二级巡视员刘长霞介绍,山东辖区深度参与企业年金第二支柱“扩面提质”,截至9月底,受托管理企业年金超7000户、1000亿元;积极参与养老第三支柱发展,在售各类养老年金产品近300款,存量保单115.8万件、积累准备金487.1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19.6%、19.5%。
养老保险产品保障范围持续扩大。山东辖区出台了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若干措施,为20多万失能老年人提供精细化、规范化长护险经办服务;“银龄安康”老年人意外险覆盖超490万人,今年已赔付19万人次、2.8亿元。
个人养老金制度是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重要制度性安排,我省个人养老金体系自2022年11月启动试点,2024年12月全面推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10月底,山东辖区个人养老金开户数已突破1000万户,达到1100余万户;推出相关金融产品超500款,涵盖储蓄、保险、基金、理财等多类型产品;开户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中年人群,30—50岁开户人数占比近60%。
“为推动金融服务养老事业和银发经济提质增效,省民政厅着力强化银企对接、积极搭建平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省民政厅一级巡视员张孟强介绍说,省民政厅联合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开展金融支持养老服务发展“五个一”提升行动,全面摸清养老服务领域金融需求。截至10月末,已组织金融机构走访对接企业2139家,其中有融资需求的企业429家,需求金额376.88亿元;金融机构已与320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已向181家企业发放贷款,累计发放贷款65.41亿元。
“山东全面落实国家养老金融战略部署,以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制度创新、政策优化和服务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崔艳平介绍说,截至2024年底,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突破8000万人,参保率达到96.1%,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在基金运行方面,建立健全“四位一体”风险防控体系,强化收支管理和投资监管,累计委托全国社保基金会投资运营的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规模居全国首位;建立企业年金单位超过1万家,基金规模超千亿,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以社保卡为载体推动服务数字化转型,累计发卡9845万张,基本实现“人手一卡”,电子社保卡覆盖率达到78.8%。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对医疗保健、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生活照料等服务刚性需求显著增加。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迟蔚蔚介绍,在推动医养结合、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级金融部门和机构给予了大力支持,让健康养老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省卫生健康委会同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对51家有资金需求的医养结合项目进行梳理,银行已与12家企业、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涉及金额超2亿元。截至10月底,全省“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1125家,总床位数达到33万张,这些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投融资全面支持。
(大众新闻记者 王新蕾)
责任编辑: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