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属企业管理人员“下”人数三年增加一倍多
大众日报记者 付玉婷
2021-04-01 06:42:0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省属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常态化机制基本建立
管理人员“下”人数三年增加一倍多
“在潍柴,几乎不存在没被处理过的干部”——对此,现任博杜安(潍坊)公司(由潍柴动力与法国博杜安国际发动机公司合资)总经理的张红阳,会用亲身经历告诉你这不是玩笑话:他曾因英语不熟练、沟通不当受到降职处分,之后他努力提升语言短板,用新业绩赢回肯定,不仅官复原职,如今还被提拔成集团二级单位负责人。他介绍,另有一位副总至今已“三上三下”。
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是市场竞争下的必然选择,但在国企改革中,由它跟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共同构成的“三项制度”改革,一直是最核心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记者从省国资委3月3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全省已有20户省属企业对管理人员实行了淘汰,与此相伴的是打开“三项制度”整体改革局面——目前,山东省属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常态化机制基本建立。
扒掉“铁帽子”,省属企业管理人员“下”的比例达1.1%,2020年“下”的人数较2017年增长137%,“下”的比例最高的鲁商集团达到9.7%;省属企业管理人员占比有效控制在8%左右,优于中央企业整体水平和“双百企业”平均水平,山东重工管理人员占比更是控制在1.3%;2020年省属企业党委管理的年轻中层干部较2017年增长了81.8%;全部25户省属企业均在权属二级企业推行了任期制、契约化管理。以山钢集团为例,对11家权属二级企业及全部三级企业的205名经理层成员实行了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通过市场化选聘和竞聘上岗等方式晋升提拔94人、社会招聘20人,15人因竞聘失败退出原经理层职位,5人因未完成绩效目标退出岗位。
杜绝“铁位子”,用工制度改革严把入口关,公开招聘率达91.7%,高于央企近3个百分点;高层次人才2020年引进人数较2017年增长118.6%;企业员工市场化退出率相对稳定在3%左右。仅去年一年,水发集团就通过举办高端人才面试会、博士专场等引进94人,华鲁集团通过校企合作和定制培养等方式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87人。
破除“大锅饭”,全部省属企业实施工资总额预算备案制管理,推行时间仅晚于上海市,居全国第二位;省属企业普遍建立工资总额增减与经济效益、劳动效率水平双效联动机制;省属企业实现全员绩效考核全覆盖;中层管理人员收入倍数差距在2.6倍以上。“我们对二级单位实施经营业绩分类考核,二级单位负责人薪酬差距达到6倍,而全员绩效考核工作实施后,18480人收入增长,6643人收入下降。”山东高速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魏勇介绍说。
伴随三项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突破,省属企业在中长期激励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11户A股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覆盖率达39.3%,列地方国资委第一位;199户非上市公司中长期激励进行了试点。激励实施后,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达28.8%、51%;净资产收益率为25.4%,高于全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整体水平16个百分点。
“国企改革,有些是‘一下子’的事,有些是‘一阵子’的事,而三项制度改革是伴随国企改革全程的‘一辈子’的事。”省国资委考核分配处处长曾繁领在会上提到,目前山东省属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仍有短板弱项:省属企业改革推进不平衡、管理人员“下”的力度不大、引才留才能力不强,收入分配市场化程度不高……
“并非难在方法、路径,而是难在思想。”对此曾繁领透露,今年我省在前期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配套制度、强化调度督导基础上将继续强化制度保障:进一步深化省属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意见近期将出台,明确2021、2022年工作目标任务,同时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加大省属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改革绩效考核评价中“三项制度”改革考核权重,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省属企业负责人选拔任用、薪酬兑现的重要依据。据介绍,在去年对6户企业开展效能评估的基础上,今年还将有10户左右企业要接受第三方现场效能评估,评估结果作为三项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据,达到以评促改,以改促效的目的。(大众日报记者 付玉婷 报道)
责任编辑: 李欣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