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十强”产业深观察|新能源新材料塑造澎湃新动能
大众日报记者 左丰岐 张文婷 蒋兴坤 郭茂英 刘春德
2021-09-10 06:38:4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9月9日起,大众日报推出“山东‘十强’产业深观察”系列深度调研报道,以深度调研、专家点评、记者手记、数据图示、视频海报等全媒体产品,讲述山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沿黄现代产业大走廊,培育壮大“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的生动实践,为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
今天推出第二组全媒体报道《新能源新材料塑造产业新优势》,讲述山东奋力攻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峰的故事,展现山东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澎湃动能。
我国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发布,东岳集团成为唯一进入京津冀、上海、广东三个城市群的合作企业;
枣庄锂电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
光威集团实现碳纤维工程化,改变了世界碳纤维产业格局;
滨州高端铝材、日照先进钢铁材料集群营业收入过千亿元,万华化学、南山铝业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加速成长为国际型企业;
华能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首批核燃料成功装入1号反应堆;
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升压站顺利完成吊装,山东按下海上风电建设“加速键”……
今年上半年,山东122个省级新材料重点项目开工106个,开工率达88.33%;实现投资额228亿元,计划完成率达75.60%;山东规模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881.3亿元,同比增长48.5%,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近20个百分点……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正塑造起山东新的经济增长极。
█精简版
新能源新材料塑造产业新优势
近日,我国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发布,山东东岳集团成为唯一进入京津冀、上海、广东三个城市群的合作企业。这是山东抢抓氢能高质量发展的黄金窗口期,精心谋划、布局长远,持续发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一个缩影。
新能源新材料是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其创新发展深刻影响着诸多相关产业。
山东发挥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传统产业体量大、基础好、产业集群丰富的基础优势,奋力攻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峰,碳纤维、特种尼龙、特高压绝缘材料、先进陶瓷等一批难题获得突破,核电示范工程、海上风电、光风储一体化等新能源项目落地开花。新技术化身新动能,厚积成势,释放出发展的活力,也衍生着更多的发展动能。
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881.3亿元,同比增长48.5%,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近20个百分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正塑造山东新的经济增长极。
世界四代核电首堆正式“带核运行”——创新创造迈向行业高端
8月21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首批核燃料成功装入1号反应堆,标志着世界四代核电首堆正式进入“带核运行”状态,为今年并网发电奠定坚实基础。
“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具备固有安全性,在突发断电时,自然散热就能导出堆芯余热,避免堆芯融化,无需采取其他应急措施,属于‘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关键核心技术,是示范项目最重要创新成果之一。”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示范项目负责人介绍。
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可以带来产业格局变化。汇聚众智形成系列性创新,释放出的能量更是超乎想象。近年来,山东搭建起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向重点新材料企业推送了300多个高校研究成果,发布了50余项新材料重大关键技术“揭榜挂帅”项目;设立新旧动能转换新材料基金11只,投资新材料项目110个,基金投资122.8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融资645.4亿元。在平台、资金、人才等全方位支持下,曾经制约新能源新材料发展的一项项“卡脖子”技术被突破,产业发展迎来新风口。
9个“雁阵形”产业集群15个领军企业——链聚成群释放产业新动能
新兴产业集群具有的高度技术性、高度互动性、互惠共生性、协同大于竞争等特点,能够强力拉动新兴产业发展。协同发展产业链和创新链,培育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将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转型。
近年来,山东突出新兴产业的先导性、支柱性,提升产业集群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新材料领域一批“雁阵形”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培育壮大,先后认定培育了烟台新材料产业集群、淄博氟硅新材料产业集群、日照先进钢铁材料产业集群等9个“雁阵形”产业集群和山东国瓷、威海光威、济南圣泉等15个集群领军企业。其中,滨州高端铝材、日照先进钢铁材料集群营业收入过千亿元……
与此同时,新能源业态不断丰富,布局日趋完善。山东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4903.9万千瓦,同比增长35.4%,占电力总装机的30.2%。
从熔喷料到口罩的一小步带来发展一大步——跨界整合融合衍生发展新机
去年疫情期间,道恩集团的生产供应实现了从口罩布聚丙烯熔喷专用料到熔喷无纺布,再到口罩的产业链延伸。同时,成功破解熔喷布静电容易衰减和不耐老化的难题,配合改良口罩生产工艺,最终顺利研发出可重复利用口罩,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
除了上下游产品的延伸,新能源新材料与其他诸多行业的跨界融合正成为趋势,成为推进各个行业迈向高端的内生动力。
聚焦碳纤维、特种尼龙、特高压绝缘材料、先进陶瓷等8个重点产业链,山东深度解剖梳理,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形成了科研院所清单、专家智库人才需求清单等系列清单,编制了产业链优化提升方案。同时瞄准产业发展布局空白、链条断点和薄弱环节,牢牢把项目建设抓在手里……
█原文
新能源新材料塑造产业新优势
□ 本报记者 左丰岐 张文婷
近日,我国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发布,山东东岳集团成为唯一进入京津冀、上海、广东三个城市群的合作企业。这是山东抢抓氢能高质量发展的黄金窗口期,精心谋划、布局长远,持续发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一个缩影。
新能源新材料是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其创新发展深刻影响着诸多相关产业。
山东发挥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传统产业体量大、基础好、产业集群丰富的基础优势,奋力攻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峰,碳纤维、特种尼龙、特高压绝缘材料、先进陶瓷等一批难题获得突破,核电示范工程、海上风电、光风储一体化等新能源项目落地开花。新技术化身新动能,厚积成势,释放出发展的活力,也衍生着更多的发展动能。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新材料产业处处长、新材料专班办公室主任魏斌介绍,近年来,山东全面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持续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特色集群培育、重点项目策划、高端平台建设、尖端人才引进等工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引领势头强劲。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881.3亿元,同比增长48.5%,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近20个百分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正塑造山东新的经济增长极。
世界四代核电首堆正式“带核运行”——
创新创造迈向行业高端
8月21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首批核燃料成功装入1号反应堆,标志着世界四代核电首堆正式进入“带核运行”状态,为今年并网发电奠定坚实基础。
“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具备固有安全性,在突发断电时,自然散热就能导出堆芯余热,避免堆芯融化,无需采取其他应急措施,属于‘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关键核心技术,是示范项目最重要创新成果之一。”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示范项目负责人介绍。
新材料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和保障,同样也是高新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做渔具起家的碳纤维生产企业光威集团,早在2002年就遇到了“生与死”考验。碳纤维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高性能合成纤维,被誉为材料界的“黑色黄金”。“由于技术含量高和在高端工业领域的战略意义,国外长期对我国实行严格的产品、技术、装备‘三封锁’。”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义介绍。凭着一股韧劲,光威终于越过了这座高山,实现了碳纤维工程化,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改变了世界碳纤维产业格局,使我国成为世界少数掌握碳纤维产业化技术的国家。
东岳集团深耕全氟质子交换膜领域近二十年,连续实现氯碱离子膜、燃料电池质子膜领域关键技术创新,具备了“两张膜”生产的自主研发产业化技术,是国内首个突破两大关键领域瓶颈的企业。今年上半年氯碱离子膜实现对多家客户的充足供应,燃料电池质子膜已经与50家氢燃料电池汽车及其配套企业签订合作意向。
“历经十余年自主攻关创新,东岳彻底实现了量产技术突破,具备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和最完备的全国产化产业基础,成为国内唯一量产质子交换膜达到全球先进水平的企业。”含氟功能膜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岳集团首席科学家张永明说,“我们正筹建第二条质子膜生产线,尽快建成全球最大的质子膜生产基地。”
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可以带来产业格局变化。汇聚众智形成系列性创新,释放出的能量更是超乎想象。近年来,山东搭建起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向重点新材料企业推送了300多个高校研究成果,发布了50余项新材料重大关键技术“揭榜挂帅”项目;设立新旧动能转换新材料基金11只,投资新材料项目110个,基金投资122.8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融资645.4亿元。在平台、资金、人才等全方位支持下,曾经制约新能源新材料发展的一项项“卡脖子”技术被突破,产业发展迎来新风口。
领军企业争做创新先锋,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在加速提升,新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山东彩山铝业有限公司用自主研发的铝制仿古构件来替代木质古建构件,这种铝制仿古构件具有防火、轻便、不褪色的特性,开辟了新的成长空间。彩山铝业接连荣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等荣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手中,这样我们闯市场更有信心!”公司董事长陈强说。
9个“雁阵形”产业集群15个领军企业——
链聚成群释放产业新动能
8月9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关于开展2021年度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的通知》,将43个产业集群纳入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枣庄锂电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
“我们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18项,发明专利获英、法、德、美、韩、加拿大、澳大利亚7个国家授权,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前列,一多半的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山东精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勇说,公司经过十几年持续不断的创新,产值增长了几十倍。
当前,枣庄已经拥有重点锂电企业12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根据锂电产业发展的现状,该市谋划了“1+3”的布局:“一基地”,枣庄高新区布局锂电产业龙头企业聚集的枣庄锂电产业基地;“三区”,滕州市、薛城区、台儿庄区作为锂电池配套产业区。今年上半年,枣庄市锂电产业增加值增长39.5%,实现营业收入约10亿元。
新兴产业集群具有的高度技术性、高度互动性、互惠共生性、协同大于竞争等特点,能够强力拉动新兴产业发展。协同发展产业链和创新链,培育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将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转型。
近年来,山东突出新兴产业的先导性、支柱性,提升产业集群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新材料领域一批“雁阵形”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培育壮大,先后认定培育了烟台新材料产业集群、淄博氟硅新材料产业集群、日照先进钢铁材料产业集群等9个“雁阵形”产业集群和山东国瓷、威海光威、济南圣泉等15个集群领军企业。其中,滨州高端铝材、日照先进钢铁材料集群营业收入过千亿元,烟台先进结构材料、淄博新型功能材料集群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万华化学、南山铝业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加速成长为国际型企业。
与此同时,新能源业态不断丰富,布局日趋完善。
8月28日凌晨1时28分,随着海上升压站上部组块与导管架基础严密接合,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升压站顺利完成吊装。“当前山东已按下海上风电建设‘加速键’,即将实现海上风电‘零突破’。”山东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处负责人介绍。
9月5日,三峡新能源山东分公司副总经理艾青向记者介绍,该公司投资的庆云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年底即可投用。“这个项目单次充电可储存高达20万千瓦时,将全面提升电网‘移峰填谷’调节能力,推动庆云实现‘24小时绿电供应’,创建山东首个县级‘纯绿色电网’。”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投运总装机规模119兆瓦/238兆瓦时的19个电化学储能项目,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建设全面铺开、强力推进。
新能源不断赋能,山东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4903.9万千瓦,同比增长35.4%,占电力总装机的30.2%。山东将继续聚焦“双碳”目标任务,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力争“十四五”期间,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9000万千瓦左右,让全省能源结构透出更多绿意、释放更多新动能。
从熔喷料到口罩的一小步带来发展一大步
——跨界整合融合衍生发展新机
对于新能源新材料企业来说,掌握核心技术才是关键,才有可能在细分领域做到“领头羊”。而成为“领头羊”之后,更进一步的发展往何处去?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刘德军认为,新能源新材料有广大的应用场景,企业通过加强研发达到技术领先之后,可以考虑在产业链上做文章,以提高技术利用率。
去年疫情期间,道恩集团的生产供应实现了从口罩布聚丙烯熔喷专用料到熔喷无纺布,再到口罩的产业链延伸。同时,成功破解熔喷布静电容易衰减和不耐老化的难题,配合改良口罩生产工艺,最终顺利研发出可重复利用口罩,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
之所以能快速转型,主要得益于道恩在熔喷料生产方面的技术优势。从熔喷料到口罩,道恩完成的这一小步“跨界”,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一大步发展。
“这次转型更让我们看到了延长产业链的可行性,从而布局更多下游产品。”道恩斯维特公司总经理慎张飞介绍,道恩集团总投资10亿元,建设道恩斯维特(龙口)高端非织造生产基地,主要从事并列双组份无纺布的研发、生产及销售。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形成无纺布10万吨/年的生产规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3.9亿元。
9月4日,光威复材顺利向客户发送风电叶片碳梁20万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光威复材从2014年开展风电叶片碳梁研发工作,2020年已形成7.18亿元的销售规模。
风电叶片长度超过40米时,碳纤维复材的应用,可提高叶片刚度,减轻叶片重量,提高叶片抗疲劳性能,并使风机的输出功率更平滑均衡,提高风能利用效率。当前,随着能源结构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推进,风电等新能源加快布局,光威凭借碳纤维,在这一发展大势中再次占据了一席之地。
“新材料企业需要有坐观全局的发展眼光。”光威复材董事长卢钊钧认为,企业要勇于“跳出院墙”,这一过程虽短期内承受阵痛,但长期看却会换来丰厚回报。
在光威的产业链条中,精密机械就属于卢钊钧提到的“跳出院墙”板块。装备是“卡脖子”的重要环节之一,做装备投资大、利润低、研发周期长,但卢钊钧认为,要长期培植一个产业,增加国际话语权,必须要有自己生产设备的能力。光威的这一板块跳出了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制品这一产业框架,开发研制了纤维缠绕设备、铺丝铺带设备等导管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和制造设备,为攻关一系列“卡脖子”产品奠定了基础。
除了上下游产品的延伸,新能源新材料与其他诸多行业的跨界融合正成为趋势,成为推进各个行业迈向高端的内生动力。水发能源集团日前正式进军5G基站分布式能源领域,董事长兼总经理郑清涛表示:“在5G基站上搭建分布式能源,降低5G基站运维成本的同时,也可以开辟5G基站分布式能源这种新的业态。”
聚焦碳纤维、特种尼龙、特高压绝缘材料、先进陶瓷等8个重点产业链,山东深度解剖梳理,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形成了科研院所清单、专家智库人才需求清单等系列清单,编制了产业链优化提升方案。同时瞄准产业发展布局空白、链条断点和薄弱环节,牢牢把项目建设抓在手里。2021年上半年,122个省级新材料重点项目开工106个,开工率达88.33%;实现投资额228亿元,计划完成率达75.60%;10个支撑性项目开工8个,实现投资额49亿元,计划完成率达81%。
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钊钧:
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过程是漫长的,不仅要真金白银投入,更需要把握全局的发展眼光。企业要勇于“跳出院墙”,努力向打通全产业链方向发展。这个过程中,不能以短期经济效益计较得失,长期坚持才能培植一个产业,提升国际话语权。
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锡滨:
做新材料是个辛苦活,有三高三长:高投入、高难度、高门槛,长研究周期、长验证周期、长应用周期。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和十年磨一剑的信心、决心,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山东国瓷每年将收入的6%用于科技研发,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国瑞集团新能源公司总工程师秦玉磊:
国瑞集团要继续发挥技术与管理优势,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专利发明的落地使用,推进储能、综合智慧能源、智能微网、制氢等新行业、新业态的科研投入和项目开发,为清洁能源行业创新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更多“国瑞力量”。
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刘德军:
新材料本质上是新技术在材料领域的应用和创新。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传统产业体量大、基础好、产业集群丰富,为新材料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新能源方面,山东风、光等资源丰富,新能源发电装机比例高,能源结构调整倒逼产业转型,新能源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山东不断加强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研发,加大财政投入,该领域的研究人员相对丰富,高校和科研院所较多,也有较多研发能力强的大企业,这些都塑成了山东在该领域的发展优势。
目前山东已有了较为领先的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也有广大的应用场景。应继续紧密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该领域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技术利用率和产业化水平。
唯有创新才能走在前列
□本报记者 左丰岐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只要心怀发展愿景,无一不把创新摆在了重要位置。
越是基础的创新,越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和连续不断的投入。特别是在新能源新材料等基础性领域,有着更大的创新压力,也蕴含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光威集团、东岳集团在碳纤维、膜材料等新材料领域持续深耕,投入也是数以亿元计,其中艰辛难以言表。但是持续的努力,赢来了新材料领域的高端突破,实现了技术的自主化,并带领一个产业进入了广阔的蓝海;石岛湾核电将我国的核电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度,而更广泛的新能源应用则在改变着我们的能源结构,让发展透出更多“绿意”。不仅是领军企业、龙头企业,山东还有众多的中小微企业也在积极投身创新创造,提升技术水平、拓展应用场景,寻找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
汇聚众智创新创造,既为企业自身成长打开了空间,也推动了产业的前行。目前山东的碳纤维、特种尼龙、先进陶瓷等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在全国走在前列。这背后有政策的大力支持,也有企业的努力。企业在不断成长,产业也在不断前行,一个良好的创新创造发展生态正在不断繁盛,这也将进一步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左丰岐 张文婷 编辑 蒋兴坤 郭茂英 刘春德)
责任编辑: 蒋兴坤 签审: 刘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