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志|握一卷书简,与兵书“对话”

大众日报记者 张依盟 宋亚鲁

2021-11-27 07:16:5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握一卷书简,与兵书“对话”

2021-11-27来源:大众日报 07版

图①:《孙膑兵法》锦盒简图②:《孙子兵法》复原简

视频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 本报记者 张依盟 宋亚鲁

本报通讯员 赵文彬

轻轻打开一卷带着墨香的竹简兵书,在赭黄色的竹简上,严谨隽秀的古隶映入眼帘,信手翻来,满是古朴的秦汉风韵,细细品读,领略兵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今年“双十一”,博物馆文创产品销量暴增。位于临沂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推出的文创产品《孙子兵法》复原简和《孙膑兵法》锦盒简,吸引了众多目光。

简牍是中国古代使用最广泛的书写载体之一,目前国内考古发现的竹简多属于战国至东汉时期。一般来说,简多用竹子制作,一部竹简书籍的制作,大致要经过刮削、杀青、编联、书写、收卷等几道工序,这款竹简文创产品的制作工序与之大体相同。而真正让这些复原简受到消费者喜爱的,是它的设计原型背后埋藏了千年的秘密。

这些竹简文创的原型是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竹简兵书。1972年4月,在临沂银雀山建筑施工现场发现了两座西汉墓葬。考古人员在银雀山1号墓边箱北端漆木器和陶器间隙中发现了竹简,经过整理共有4942枚,分长、短两种简,长简居多,每枚长27.6厘米、宽0.5-0.9厘米、厚0.1-0.2厘米,有少量短简,长18厘米,宽、厚与长简大致相同。竹简大部分为兵书,主要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守法守令十三篇》等,此外还有阴阳、时令、占候等杂书。在银雀山2号墓边箱南端底部出土竹简32枚,每枚长69厘米、宽1厘米、厚0.2厘米,经释读是一本《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竹简上的文字以毛笔蘸墨书写,除个别文字漫漶难辨外,大部分很清晰,字迹有的端正,有的潦草,不是出于一人之手。在我国的文物考古工作中,集中出土多种先秦古籍和古佚书是十分罕见的。这批古籍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古代兵法、历法、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后,立即在海内外引起了轰动。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出土的典籍中,《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最引人注目。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是最古的本子。如今皆知孙武、孙膑并非一人,但其实在银雀山汉简出土之前,这件事情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孙膑兵法》共有89篇、图4卷,但唐代官修《隋书·经籍志》时已不见记录,《孙膑兵法》大概在东汉末年至隋初就已失传,世间只有《孙子兵法》一部兵书流传,因此,唐、宋以来历代学者就孙武和孙膑是否是一个人、《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是否为一本书存有争论,而银雀山汉简的出土让《孙膑兵法》再次面世,使这一千古疑案得以破解。两部兵书证明历史上确实有孙武和孙膑两个人,并且各有兵书传世。

另外,为何1号墓与2号墓出土竹简的长度不一?汉简的不同长度,反映了汉代礼制。在古代按照书籍用途及书写内容选用不同长度的竹简,重要的文书写在长简上,次要的写在短简上。律法、诏令、历谱等是国家颁布的重要文献,需写在三尺长简上,因此法律又有“三尺律令”“三尺法”之称,“太守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汉书·朱博传》)。儒家经典则写在二尺四寸的简上,“二尺四寸,圣人文语”(汉王充《论衡·谢短》),其他典籍则根据需求,选择一尺二寸或八寸等竹简书写。汉代一尺约等于23厘米,因此,《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使用的是三尺简,而《孙子兵法》等兵书使用的是一尺二寸简。

2001年,银雀山汉墓入选“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2021年,银雀山汉墓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们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军事著作的范畴,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

责任编辑: 王建国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