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追梦行故事|那路,那水,那恩情

2019-05-16 10:47:51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高立雷 聊城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放假了,放缓匆忙的脚步、放松喧噪的心扉,得以暂时的喘息。闲暇之余,决定带着妻子回老家探望父母。

说实话,有时候,我是有点“势利眼”的,我向往城市的繁华喧闹,厌烦乡村的凌乱无章。而如今凝视家乡的一草一木,我的观念在悄悄改变。走在村头远视,笔直平坦的柏油马路向村内延伸,两旁绿树红墙,三三两两蓝白相间的新式路灯点缀其中。灰色的黑、奶色的白、纯净的蓝、苍劲的绿,如一条条彩色的丝带在乡间穿梭,激荡着我的思绪。

儿时的乡村历历在目,几块荒草丛生的田,几间破壁残垣的土砖房,几件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木家具,勾勒出一个简陋的乡村小院。只有孩童的喧闹声,虫鸟飞禽的鸣叫声,增添了一丝活气,打破了难耐的萧索。

记忆中,最痛苦的回忆莫过于家乡的路和水。路——九曲十八颠,颠簸、泥泞是它的代名词;水——泛着微黄,苦涩、混浊是它的专利号。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的乡亲们征服了贫瘠的土地,但与路和水的抗争依然延续。蒙蒙细雨眷顾的日子,路成了可怕的“沼泽地”,深一脚,浅一脚;滂沱大雨光临的岁月,路成了不可逾越的“天堑”,到处是一片混浊的泥黄。要问我:“儿时哪家的水最甜?”我的回答会出乎你的意料,“无根之水”——雨水最甜。虽然家家有井,但水苦涩、混浊,无一例外,人难以下咽,只用来喂食牲口。全村人几乎都去水坑旁的一眼老井打水喝。专业人士说,家乡地处高氟区水层带,苦涩、泛黄都是“氟”惹的祸,长期服用对人体有害。老井更累了,下雨了才能歇一歇。雨中,锅、盆、桶在房下排成一排,成为一道风景。

听老人们说,当初村上那几个光棍就把罪归咎于路和水,是它们吓怕了周围村庄的姑娘。当然,这样的说法有点夸张,但却能一语道破,路和水已经成为乡亲们发家致富的“绊脚石”。 

二十世纪中后期,党的富民政策让一个个乡村走向富裕,温暖了亿万农民的心窝。家乡的乡亲们一颗颗心早已海潮涌动,却苦于眼前的“绊脚石”——路和水。共产党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村主任老高是一位有着30余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深知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代表村委及全村党员立下了“军令状”——誓让全村百姓走上幸福路,喝上甘甜水。

经过近一年的奔波与筹措,柏油路、自来水工程相继开工。在全村百姓看来,这两件事足以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事件”,因为在它们身上凝结了几代人的夙愿。乡亲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工地上、机械旁、深沟里,到处都是共产党员的身影,他们不怕苦,不言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共产党员。

当平坦的柏油路平铺到家家户户的门口,当甘甜的自来水滋润着老老少少的心田,乡亲们内心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们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扭起了乡村秧歌,舞起了威武的狮子,他们用这种朴实而热烈的方式来感谢伟大的共产党,感恩伟大的祖国。

天蓝了,树绿了,泥泞、苦涩已成为了历史;路平了,水甜了,幸福、甜蜜即将揭开新的一页。平坦的路铺就了“致富金桥”,甘甜的水浇开了“幸福之花”!世世代代以地为伍的乡亲们开始用现代的思维描绘生活,用科技的力量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科技种田”成为时尚宠儿,“田园生活”已不是梦想!夏季,田野里不再只有孤独的麦穗;冬季,田间不再只有寒冷的守候。蔬菜大棚、瓜果嫁接,让蔬菜瓜果体内的生物钟因人而定,一年四季点缀人们幸福的生活。乡亲们就像捧到了“金饽饽”,笑得合不拢嘴。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共产党。”一句话道出了乡亲们朴素而真实的内心世界。改革开放四十载,风华正茂展新颜!乡亲们在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学知识,用科学,意气风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舞台上,逐风浪,斩荆棘,勇往直前。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激情与热血,共同谱写社会主义祖国新的篇章!

“学习强国”山东学习平台、大众日报·大众日报联合开展有奖征集活动

@山东人,邀你讲述奋斗者追梦故事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强国”山东学习平台、大众日报·大众日报联合发起“2019,奋斗者追梦行”征集活动,并在“学习强国”山东学习平台、大众日报报端微开辟频道、专栏选登来稿,活动结束后将开展优秀作品评选并予以奖励。

投稿端口>>>

责任编辑: 李伟 王佳声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