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推进健康扶贫,首先要补上公共卫生短板

大众日报记者 李檬 马清伟

2020-02-20 12:08:04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作者:田尧 蒋祎 转化编辑:李檬 马清伟 策划|张德春

(1)防病胜于治病,加强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能够切实防止贫困地区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新冠肺炎防疫,广大乡镇、农村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战场。

2月2日,国家卫建委就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期,农村防疫工作是当前防控工作重点之一,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有力有序、科学周密举措,防止疫情在农村地区扩散。”

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薄弱,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严峻复杂。同时,由于农村地区也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一旦疫情在农村地区蔓延,将对脱贫工作造成巨大压力。

从策略上讲,防病胜于治病。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则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疾病,不断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切实防止贫困地区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重要讲话中强调:“要聚焦攻克脱贫攻坚战最后堡垒,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而公共卫生是健康扶贫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乡村地区的公共卫生问题,既有观念上的,也有客观条件上的,尤其表现在饮用水安全、厕所卫生、慢性疾病防控等方面


目前,贫困地区和乡村公共卫生领域,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饮用水安全方面仍然存在隐患。

一些贫困地区居民,对安全饮用水问题认识不足,有些群众不愿意支付自来水的费用,或对饮水安全工程质量不信任,仍然采取地下水。

此外,正在沿用的早期供水建设的工程标准过低,一些贫困地区注重工程建设而忽视长期运营管理,以电力设备为代表的其他设备落后无法配套,导致供水设备使用寿命和质量下降。

贫困人群用厕观念有待转变。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农民的卫生意识不强,宁愿出钱看病,也不愿出钱改厕,或者即使已经修好也不经常使用。已经改厕的农户,因为疏于管理,往往也起不到卫生厕所的作用。

村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政策知晓程度低。

国家政策要求努力推动贫困地区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但很多村民和乡村医生对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缺乏了解。部分乡村医生认为其主要职责是看病,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签约工作认识不到位。

一些村民对乡村医生不信任,或者认为健康查体等是浪费时间,拒绝签约。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语言和风俗等问题,签约团队难以与当地村民进行沟通。

贫困地区慢性病疾病防控建设有待加强。

自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以来,我国已经分类救治360万名大病和慢性病贫困患者,其中14.4万人已治愈、73.5万人病情好转、38万人病情稳定转入长期康复治疗。

但是,目前仍有部分患者因无法承担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一些乡镇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缺乏专业的预防保健人员,居民健康管理档案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慢性病管理形同虚设,健康状况数据存在造假和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效果需进一步提升

2012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改善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儿童营养状况的一项国家政策,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效果。

然而,目前,在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仍存在资金不足、拨款额度缺乏动态调整、拨付滞后、资金未实行专款专用、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资金使用不透明等问题。

同时,营养改善计划仅覆盖小学生和初中生,尚未包括学龄前儿童。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6岁以下儿童的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农村是城市的2~3倍,贫困农村又是一般农村的1.5倍。这一问题必须得到充分重视。

(3)利用信息扶贫网络等途径,继续加强改水改厕教育,不断提高乡村地区的卫生条件与贫困人口的健康意识


做好健康扶贫工作,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要通过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提高居民公共健康素养,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从而提升贫困地区和乡村地区医疗健康水平,切实防止贫困地区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环境卫生。

继续加强改水改厕教育,利用互联网到户和信息扶贫网络等途径帮助农民转变用厕观念,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统一水质标准,加强饮水安全教育,请村民协助并自觉维护集中供水设备。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从源头上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公共卫生扶贫是健康扶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健康教育,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健康意识,促进其健康生活习惯养成,可以从源头上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为贫困人口健康脱贫打下坚实基础,使贫困地区广大群众健康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随着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促进工作的不断完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也将得到有效控制,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群众自我保健能力明显提升,人均期望寿命逐步提高。这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农村绿色发展之路也密不可分。

加大贫困地区慢性病疾病防控力度

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定期组织贫困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重点强化乡村医生的慢性病防控知识与技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逐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有效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完善慢性病管理与运行机制,监测并及时更新贫困地区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数据。

打造最短慢性病诊疗保健服务圈,推动慢性病门诊全覆盖。建立涵盖基本服务—慢性病患者信息管理系统—慢性病管理评价系统的三级网络系统,做到健康扶贫的“精”和“准”。

精准推进营养扶贫。

营养扶贫应兼顾普惠化和精准化,将受惠对象扩大至学前教育,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儿童营养扶贫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第三方平台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 吴永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