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应该怎么上?

大众日报记者 马清伟 李檬

2020-04-08 06:54:44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作者:刘佳

日前,中央以最高规格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出了上好新时代劳动教育“必修课”的总动员令。

壹|“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为何要把劳动教育,作为大中小学的必修课?

劳动为文明奠基,文明因劳动而兴。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伟大民族。在当代中国,劳动的政治意义已经超出劳动实践本身。劳动垒砌社会主义巍峨大厦,构建个体与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塑造中国青年的现代性人格,孕育中国特色劳动文化。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要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来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做好新时代劳动教育作出顶层设计,指明行动方向,向全社会发出上好新时代劳动教育“必修课”的总动员令。

贰|有了劳动教育,才有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劳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早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起来”的文化教育总方针。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这为劳动与教育深度结合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

此后,党和国家围绕劳动与教育如何结合、选择什么样的结合方式、结合的侧重点是什么等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出“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原则,这条原则被载入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强调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此次《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劳动教育作为国家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确定下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发展的重大突破。

叁|新时代劳动教育,不是要回归工厂劳动、农业劳动,而是“知意行”的有机结合体

新时代,我们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要理论联系实际,创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理念、方法、载体和内容。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劳动教育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切实扭转劳动教育理念淡化、课程体系建设弱化、公众理解片面化等问题,努力创新劳动教育的组织形态、课程形态、制度形态。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是计划经济时期工厂劳动、农业劳动、义务劳动的“复制版”,也不是用劳动教育取代课堂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替代版”,更不是对西方国家劳动教育体制机制的“模仿版”,它是扎根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劳动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相适应、与时代新人培养目标相贯通的“升级版”。

作为“升级版”的劳动教育,其最大特点就是坚持思想与行动相统一。一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心在于劳动理念教育、劳动价值培育、劳动品格培养、劳动精神传承,“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是“知意行”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在知晓意会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行为习惯。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实践、摸爬滚打、出力出汗,让教育充满乡土色彩、生活气息、汗水味道。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清伟 李檬 报道)

责任编辑: 张晨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