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国研中心魏际刚:应急物资保障的短板,应该如何补?

大众日报记者 李檬 马清伟

2020-05-19 06:51:4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宁可备而不用,万不可用而无备。”

重大灾害发生时,应急物资保障能不能跟得上、靠得住,对于拯救生命、稳定秩序,至关重要。

客观地讲,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对于战胜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居功甚伟。

然而,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尤其是早期,各地应急物资保障工作,也确实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储备不足、分发效率不高、干线运输通行不畅、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末端快递收派难等。

正是为此,中央从疫情初期就开始强调,并多次作出明确指示,要求进一步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打造“国家大脑”

应急物资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应急物资的生产、采购、捐赠、储备、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仓储配送、装卸搬运、分拨等各环节,都需要相互关联、紧密衔接,从而确保应急时效。

抗疫过程中,我国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未能充分发挥潜力,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牵头部门和顶层设计上有所欠缺,使得部门联动、各地联动效果大打折扣。

由于国家尚未明确总体应急物资保障的牵头部门,应急物资的采购、生产、接收捐赠、分发调拨、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仓储配送等职能分散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也就未能形成中央有关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中央、地方与企业之间的联动机制。

应急物资保障缺乏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统一调度,导致应急物资生产与应急物流难以同步,采购、生产、储备、运输、快递、仓配割裂,最后一公里困难,时效大打折扣,保障效果降低,供需自然难以匹配。

从技术上看,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国家大脑”的作用,而这正是我们的薄弱环节。

在应急救援方面,尽管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已拥有各类信息平台,但这些平台缺乏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缺乏可用于应急物资指挥调度、物资需求信息、物流资源信息、通道及环境信息等实时呈现的全国统一大数据平台,缺乏数字化、智能化基础上的应急物资保障“国家大脑”,故难以对全国应急物流资源进行大范围高效率配置。

以“人”和“物”的作用而论,培训和演练的不足,使其潜力无法得到最大发挥。

海量应急物资接收、分发、物流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的任务,需专业软硬件、设施设备与人力支撑。

从疫情中的表现看,无论是各省卫计委还是省市红十字会,均缺乏大规模物资接收、仓储、分类、集散的应急经验,缺乏高效物流管理能力。对于医疗机构的需求,也不完全掌握,应急物资分配给谁多少、倾斜哪里,标准不清晰、操作不合理、过程难监督,物资流动堵塞。

专业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平时缺乏实战演练,缺乏专业化、系统性、常态化的培训。

法制层面,以“试行”“意见”“通知”等为主的立法层次,显然也有待改进。

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应急物资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立法空白甚多。从应急物资采购、储备到运输、调拨、配送以及应急物资管理的组织设立等,均缺少相应法律法规基础。

现存的一些法规,通常以“试行”“暂行”“意见”“通知”等存在,立法层次低,权威性不够。一些指导性政策过于原则化而缺少可操作性。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进一步提升我国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也要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

短期内,可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应急物流等方式来增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信息收集、整合到位,应急物资供需才会更加匹配。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应急物资保障各类主体信息的获取整合(如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应急物资生产信息、交通运输部负责应急运输信息),并实时上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以便中央全面掌握应急物资需求、生产能力、库存储备、运力等信息,通过信息共享促进上下游协同运作。考虑到应急生产与物流成本的增加,制定合理的应急生产、物流等补偿标准。

应急物资分发,必须“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根据防疫需求调整物资流向,防疫主战场(如医院)物资应保尽保,公共服务体系重点保障,群众全覆盖保基本。按照物资类别实施专业化作业,“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已有分配方案的捐赠物资可直接配送到急需地点,减少入库、卸货、清点、分配、再装车、出库等中间环节。

应急物流通道“不停车、不检查、不收费”。

加强运输绿色通道建设,提高干线支线末端衔接效率,消除末端梗阻。充分利用社会化物流网络与物流园区,建立应急物资中转服务站。对参与应急物资保障的车辆与人员颁发跨省通行证。对紧急医疗物资、紧缺生活必需品,优先保障运力,对相关车辆“不停车、不检查、不收费”,优先通行。

在一定范围实施“无接触配送”。

支持危险地区、疫情隔离区推广使用无人机、智能配送机器人、智能快递柜、无人超市等,实现“无接触配送”。

“平时”就是“战时”

从中长期看,应从优化体制机制、提升能力等根本性方面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这离不开以下几种要素的建设完善。

符合“第一时间、最快响应”要求的应急物资保障体制与法律法规。

明确不同公共突发事件中应急物资主管或牵头部门,建立由交通、邮政、卫生、应急、发改、红十字会等共同参与的应急物资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中央地方联动机制、供需对接机制、军民融合保障机制、社会力量动员及补偿机制、常态化演练及考核评估机制等。按照“第一时间、最快响应”要求,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标准,使应急物资保障在体制机制、指挥流程、协同机制、职责分工上有法可依,使军、地、政、企在力量与资源融合上有操作标准。对应急物资储备、生产、采购、捐赠、运输、配送等组织协调、工作流程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明确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责权利。

多领域融合的国家应急物资保障大数据平台。

全面提升应急物资保障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基于政府、军队、社会、企业等多领域融合的国家应急物资大数据平台,使其涵盖应急物资生产储备、捐赠分配、交通运输、邮政快递、分发配送、应急需求等各方面信息。这既有利于政府部门全面掌握情况,进行形势判断,也有利于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各参与方的协同协作。

一体化储备体系、应急储备转款与应急人力资源储备。

借鉴国外经验,推动应急物资储备专业化与社会化的有机结合,建成国家、地方、军队、企事业单位甚至家庭的一体化储备体系。合理安排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及结构,建设网格化布局的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库。中央及省(区、市)地方财政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可设立应急储备专款。应急物资储备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及时了解医药企业、工业企业、商超、粮库等储存情况,提前协调好各种用品价格,避免价格上涨导致购货不足。做好应急人力资源储备,培训应急装备、设备使用和操作的人员。

立体、综合、现代的完善应急物流网络。

充分发挥铁路、公路、航空、水路、邮政快递、仓储配送的比较优势,促进彼此有效衔接、互为补充,形成组合优势,构建立体、综合、现代的应急物流网络。加强国内应急物流网络与国际物流网络衔接。合理布局应急物流中心,提升组织能力与服务水平。

与应急需求相适应的航空物流、医药物流、冷链物流。

从战略高度建设一支与交通强国、大规模应急物资保障相适应的规模化、现代化航空货运机队,布局好航空物流枢纽与货运机场体系,减少战略性国际通道的对外依赖程度。引导大型医药物流企业通过重组、兼并、合作的方式整合中小型医药企业,形成辐射合理区域范围的网络健全、手段先进、配送及时的医药物流服务能力。对医药物流中心建设做好规划,抓好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合理布局。健全冷链物流行业标准,提高冷链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檬 马清伟 报道)

责任编辑: 张晨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