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北方冬夜太冷?山东发展“夜经济”应克服什么

2020-12-21 19:32:2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西安近年来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骤增,与“夜经济”的蓬勃发展不无关系。

山东是人口大省,也是文化大省,发展“夜经济”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更应抓住时代发展趋势,努力让城市冬夜亮起来、转起来、活起来。

灯光一亮,黄金万两

近年来,夜间旅游成为文旅新热点,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夜游市场正成为彰显城市开放度与活跃度、满足消费新需求、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业态,是新一轮城市竞争的“新赛道”。

经济学领域有一个名词“灯光指数”,即“一个地区夜晚的灯光亮度和它的GDP成正比”,作为衡量城市和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灯光一亮,黄金万两”,上海的新天地、南京的秦淮河、成都的春熙路……这些地方繁华热闹的夜晚已成为城市的亮丽名片。

在消费成为拉动经济主引擎、“夜经济”成为拉动消费重要引擎的形势下,谋划发展“夜经济”已经不是“搞不搞”“干不干”的问题,而是“时不我待”、必须要搞、也必须搞好搞活的重要课题

冷,不是主要障碍

有一种观点,认为“夜经济”受气候影响很大,南方城市四季温暖,全年适合搞“夜经济”。而北方冬夜太冷,人们都不愿意出门,“夜经济”没有多少搞头。

这种认识无疑是错误的。首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时空轴在不断拓展,人们作息时间整体延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已渐渐远去,城市消费格局正在经历巨大变迁。

其次,“80后”“90后”“0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青年群体以“狂飙突进”式的消费,引领时尚、浪漫、休闲的新潮流,而“夜经济”与青少年的“酷”文化是天生一对,他们对夜生活有着更强烈需求。

这对于处在“抢人大战”中的城市,或许构成启示:既然年轻人喜欢“夜经济”,那么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城市“夜经济”,培育更适合年轻人居住生活的休闲环境,也能成为一种引才“软实力”。

西安近几年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骤增,与“夜经济”的蓬勃发展不无关系。

大唐不夜城的启示

自2018年以来,西安以发展“夜游经济”为突破口,重点培育夜间观光游憩、文化休闲、演艺体验、特色餐饮、购物娱乐五大“夜游经济”产业,崛起为北方“夜经济”的典型代表。

2019年,西安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3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超过3100亿元。其中,大唐不夜城接待市民游客达1.01亿人次,营业收入达112.4亿元。

据《2019抖音数据报告》显示,西安大唐不夜城位列2019抖音播放量最高景点首位,凭借不倒翁姐姐、喊泉等特色IP成功跃居全国最火网红步行街。

同时,西安市各商圈都拥有文旅商深度融合的特色商业街区,如曲江商圈拥有曲江创意谷、大唐不夜城;大明宫商圈有四海唐人街、大兴商圈有老城根G park、高新商圈有T11 BLOCK等。

通过举办艺术灯光节、潮流音乐节、迷宫喷泉、文创市集、国际时尚周、中国华服日、创想童真秀等娱乐活动,建成曲江文化运动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曲江青年公园等一批24小时开放的景观型运动场所,西安已全方位形成商业与自然、文化融合共生,好玩、好吃、好逛的“24小时”生活圈。

打造城市“夜IP”

山东是人口大省,也是文化大省,发展“夜经济”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更应抓住时代发展趋势,努力让城市冬夜亮起来、转起来、活起来。

突出文化内涵,打造城市“夜IP”。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以满足文化需求为重点、以“服务+体验”为方向、以文创产业为导向、以年轻消费群体为主体,加强夜间经济消费场景的研究与策划,积极布局城市发展夜间经济功能区域,加大对本地资源的创意化设计和产品创新,创造更多符合年轻消费群体、具有新消费特征、富有文化内涵的高品质休闲娱乐场景,利用自媒体、内容营销、粉丝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商业模式融合“夜经济”,打造城市“夜IP”。

培育商业夜游、主题公园夜游、演艺夜游、娱乐夜游、水秀、庙会、灯会、特种夜游、运动夜游、天文夜游、特种摄影等参与性、体验性与学习性强的夜间经济业态,充分利用商业综合体、剧院、影视厅、体育场馆等室内设施克服天气影响,建设特色鲜明、富于黏性的吸引力锚点,创造多元化、差异型、地域性的夜间消费场景,逐渐形成购、食、宿、文、娱、健、养等夜间消费市场,真正将“夜经济”打造成美丽的、文化的、安全的、清洁的支柱产业,让城市冬夜“星光璀璨”。

市场不“下班”,政府服务也不“下班”

山东各城市应着力完善“夜经济”配套体系,加强部门联动,完善夜间公交、地铁、治安、卫生、环保以及金融、互联网等服务,减少发展夜间经济的制度成本和管理成本。

重点完善城市照明体系,开展亮化工程,创造消费夜景;延长交通设施、商业机构营业时间,提供便利环境;提供夜间停车点,做好食品安全、环境卫生、避免光污染、噪音扰民等配套公共服务;增加休闲配套、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夜跑、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

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市场不“下班”,政府服务也不“下班”,为企业发展“夜经济”提供便利。通过持续优化、延伸、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打造更有温度、更加便利、更为安全的“夜经济”商圈消费环境

最后,加强“夜经济”顶层设计,建立协同机制。

应将“夜经济”作为产业发展方向,编制进省市“十四五”规划。明确牵头部门、形成推进机制,建立综合协调机制,系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整合区域文化、旅游、体育、商业、交通、美食等资源,形成市场、商务、文化等部门规划引导,城管、交通等部门配套保障,“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消费者参与”的发展夜经济“组合拳”。

(作者:孙明霞,系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马清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