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汽车芯片“卡脖子”,警示我们什么

2021-01-21 06:05: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近期,汽车行业“缺芯”问题愈演愈烈。对于汽车产销规模长期位居世界第一的我国来说,汽车芯片“卡脖子”及由此带来的供应短缺问题,将对整个汽车产业链造成较大冲击。

近年来,我国一些制造领域“卡脖子”问题严重,不仅像光刻机这样的核心制造受制于人,一般的如汽车芯片等高端制造也受制于人。其背后原因主要是产业基础不牢固或低级化。

产业成果丰富,但产业基础有待加强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同时强调,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产业基础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基础高级化,意味着产业基础体系完整化,基础技术小型化、集约化,基础设计、制造、生产精细化。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可加快建成现代产业体系。要区分产业成果体系和产业基础体系,两者共同构成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成果体系是指产业产品功能完备的体系。各地以企业生产为单位,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以完善市场为条件,以提升产能为目标,形成产业成果体系。

产业基础体系是现代产业体系细胞——基础操作、基础设计、制造、生产、研发、应用及其相互联结完备的体系。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产业成果体系和产业基础体系并不是同步或一致的,不具备很好的产业基础体系,可能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成果体系。即使具备很好的产业成果体系,也不一定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体系。

产业基础提升更能带来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主要由科技进步带来,产业基础技术承载了最新科技力量,它进步的主要动力源于科学认知的进步,科学认知进步带来对基础材料、基本原理和技术运行架构的改进。基础技术提升,刺激新的需求,满足更多更个性化需求。相比较而言,产业成果体系依赖于现有的市场运作,它是已有基础技术不断向市场推广的结果。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产业成就,形成了庞大、完整的产业成果体系。但缺陷也是明显的。一是变化步伐快,自主品牌少。2017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年销量之和为1052万辆,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丰田的1017.5万辆和大众的1031.3万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丰田或者一个大众就等于全中国的自主品牌销量之和。二是资源负载重,缺乏基础技术支撑,只能通过耗费更多资源满足市场需求。

专注于产业成果取得,专注于市场营建,而忽视产业基础建设,就会导致产业基础不牢,基础技术受制于人,发展受到掣肘。主要表现为:

供应存在短板。产业成果取得不仅需要资源供应,最主要的需要基础技术供应。产业成果的快速变化,导致基础技术供应不足。

产品品质有待提升。产品品质提升源于基础设计、制造、生产等环节的提升。产品品质难以提升,主要原因是基础技术工艺不精。据测算,芯片设计环节,我们和世界第一的差距是3.5倍;而芯片制造这个环节,我们和世界第一的差距是10倍;等到了芯片生产设备环节,我们和世界第一的差距更是达到惊人的63倍。

从基础技术、资源供应到产品生产不连续。如果说从产品生产到市场满足是横向联结的话,从基础技术、资源供应到产品生产则是纵向联结。基础技术供应不足,资源配置变化大,产品生产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并大大提升企业生产成本。

技术创新不足。当专注于市场改进,专注于产业成果利润取得,就会忽视基础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基础技术创新不足,生产产品就容易陷于抄袭、买卖专利等旋涡之中。

精耕细作,向高精尖方向扎实迈进

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首先要推动产业基础的完整化。产业基础门类复杂多样,这些门类在科技引领下可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依赖的局面。基础门类不全,容易存在产品短板和在设计、制造、生产等环节的工艺短板。当前,需要从产业成果体系中分离出产业基础体系,根据基础操作、基础制造、基础技术,产品材质、功能、大小、重量等,建立规范的产业基础体系门类。

其次,推动基础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科技一体化是当今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应以科技一体化推动基础产业技术朝着更节约资源、更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的方向发展。基础技术发展,反过来会促进科学认知的进步,两者形成良性循环。当前,要促进产业基础门类与科研部门的结合,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使基础门类生产更加牢靠、稳定和完整,并不断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基础门类的优化组合。

最后,推进产业设计、制造、生产的精细化。产业设计、制造、生产的精细化,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长期在某一领域精耕细作,弘扬工匠精神,崇尚技术进步。当前,要确定产业基础体系标准,开展基础门类评比活动,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健全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搭建高技能人才展示高超技艺的舞台;建立健全由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行业企业评价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等构成的多层次、相互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协调高效的技能人才评价管理体制;进行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价值评估,形成科学化、社会化、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使技能人才更有用武之地,以人才评定将产品价值向基础产业部门转移。

(作者:邓线平

责任编辑: 马清伟 崔凯铭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