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把好这个“总开关”

2021-01-29 06:05: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作出明确部署,提出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科技问题的“总开关”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为理论研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源头支撑,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发达国家无一不是抓住了基础研究推动产业革命性变革的机遇步入了世界强国之列。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一些战略性新兴领域,由于没有基础研究源头供给的支撑引领,出现了高端产业低端化的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唯有强化基础研究,才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加大研究投入,强化平台建设

坚持“四个面向”。科技创新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也为加强基础研究指明了方向。

基础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基础研究,通常不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回报,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没有特定的应用目的,着重在源头上对规律、理论和方法进行开创性研究,不直接产出创新成果和提供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但可以提供理论储备,是科技创新的先导和根基;另一类是应用基础研究,由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拉动,从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的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探索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学基础,形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未来的基础研究应该紧紧围绕“四个面向”,在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国家安全战略需求方面,做好前瞻谋划和系统布局。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投入。基础研究属于准公共产品,需要公共投入。目前我国在基础研究投入方面还不足,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占比2019年刚超过6%,而创新型国家普遍在15%以上,有的国家甚至高达30%左右。这是我国亟待弥补的短板。

可以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除了继续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之外,还要调动全社会投入的积极性,鼓励政府、企业甚至国际组织共同设立基础研究基金,支持社会组织设立基础研究捐赠基金等。基础研究的主要承担者是大学和公益性的科研院所,但按照历史经验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企业也是基础研究的重要阵地。华为正是由于多年的基础研究积累,才在5G技术领域独占鳌头。

企业开展的基础研究大多是应用基础研究,且研究范围主要是公共支持的研究没有覆盖的空白领域。当前我国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78%左右,但其中只有约0.2%是用于基础研究,用于应用研究的也不到4%,95%以上的都是投向了试验开发,而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中大约15%—30%来自企业。当前我国部分行业和企业已经进入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甚至进入了领跑的无人区,已经具备了加强基础研究的能力和实力。技术创新型的中央企业和技术领先的民营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的技术基础和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开展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或者与大学科研院所、中小企业合作,协同推进基础研究,真正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和国家强的通道。

强化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国家实验室是主要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诸如美国阿贡、洛斯阿拉莫斯、劳伦斯伯克利等国家实验室和德国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等,均是围绕国家使命,依靠跨学科、大协作和高强度支持开展协同创新的研究基地。加强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十分重要。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国家实验室建设,同时系统整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与企业联合建设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基础研究基地,构建开放共享的基础研究创新网络,真正提高基础研究的效率和水平。

很多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人才与企业实验室密不可分。如贝尔实验室培养了大批诺贝尔奖得主,晶体管、激光器、太阳能电池、C语言、UNIX操作系统、通信卫星等等都来源于这个企业实验室;目前世界顶级光刻机生产厂商ASML脱胎于飞利浦实验室。要全力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发展壮大若干个企业实验室,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科技需求为目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机制

夯实基础研究的人才基础

重视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使用。应进一步支持研究型大学和基础学科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基础研究人才。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使命是知识创造和人才培养,一是应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增加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比重,赋予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团队更多的自主权;二是应大力培养和使用具有高水平的中青年科技人才。

根据科技人才发展规律,中青年时期一般是科学家取得突破性创新的峰值年龄。诺贝尔奖获得者完成突破性创新的高峰期约在30至40岁之间。在严格遴选的前提下,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加大对青年基础研究人才的支持,使我国在前沿性科技领域取得掌控力,夯实基础研究的人才基础。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不能急功近利,要尊重科学规律,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避免违背科学规律的的频繁考核和量化考核体制,构建以学术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全面引入同行评价,重点评价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原创性,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坐冷板凳”,克服浮躁心态,减少人才帽子,确保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潜心钻研,攻坚克难,早日实现重大突破,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

[作者:陈宇学,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 马清伟 崔凯铭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