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300多家“四不像”,将给山东发展带来什么

大众日报记者 马清伟 崔凯铭

2021-08-11 06:15: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

近年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受到各地高度重视,普遍视之为科技创新的“加速器”和“生力军”,目前已成星火燎原、遍地开花之势。

2019年7月底,山东首家“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济南成立。随后,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能源研究院、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相继成立。截至目前,全省已备案新型研发机构300余家,形成一批不同主体、不同模式、不同路径、不同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群体。

科技创新“生力军”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物,作为支撑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型载体,在盘活创新资源、实现创新链条有机重组,推动源头创新向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快速转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已凝聚91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创立64家科研机构,孵化124家高技术企业,带动社会资金投入超过380亿元。

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坚持市场化方向,建立了“一院一公司一基金”的组织架构,与近百所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围绕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与医疗康养、先进材料与新能源等领域,组建了27个协同创新与转化应用平台,孵化企业近70家。柔性引进两院院士、海外院士、诺奖获得者31位,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专家120余位,博士、硕士等科研人员600多人。

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以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为目标,打造面向前沿、追求卓越、交叉融合、国际领先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致力于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我省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山东能源研究院由山东省、中科院和青岛市三方共建,围绕能源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在生物天然气、生物柴油、固态锂电池等前沿技术方面进行了7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及示范工程布局,其中不少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新型研发机构在提升地区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防范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为建设而建设、为引进而引进的盲目性;功能定位不清、建设模式不清等问题;依托已有科研单位或高校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受体制刚性约束较大、内部激励评价机制不健全、对政府依赖程度高、市场拓展能力薄弱等制约,导致促进科技与地方经济结合实效不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用不强等问题。

厘清功能定位,坚持分类发展

山东提出,“十四五”时期将加快科技自强自立,全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力争到“十四五”末山东综合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实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强化完善我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新型研发机构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作用,加速我省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推动实现科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顶层规划与政策支持。当前,国内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数量、质量方面都有待提高。各地应加强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持续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政策保障,从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激励、人才团队、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加大省市协同支持力度。同时,结合区域创新能力差异情况,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区域布局,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厘清功能定位,坚持分类发展。不同新型研发机构需要根据其所承载的主体功能不同,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与项目孵化育成、高端人才培养与团队引进等方面,明确其自身功能定位与重点领域科研布局。既要在功能定位上体现政府规划意志,又要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实现自主发展。

如研发为主的新型研发机构,应着重聚焦创新链上游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等,着力解决特定关键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而转化为主的新型研发机构,应着重聚焦创新链中下游的成果转化、创业孵化、资源对接等,重点发挥平台渠道作用,着力推动关键原创技术在产业中应用,促进科技型企业的孵化与育成。全链条综合型新型研发机构,则应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融为一体,构建贯通上游源头创新到下游产业化的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体系。

探索形成“最优模式”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根本目的,是以新型研发机构为载体推动产业创新,这就需要通过优化创新策略与创新资源组织方式,促进优秀创新资源与产业要素相结合。

当前,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模式与路径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我省也应在探索和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打造促进研发生态、创业生态、服务生态、产业生态有机结合的最优模式,建立完善“产业导向、市场牵引、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所支撑、机构助力”的发展机制,从而系统性地降低研发创新、创业创新、产业创新风险。

比如,在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发展过程中,政府应重点加强对基础研究、共性技术、中试加速等产业创新链条中前端的支持,成果转移转化、商业应用、产业化等产业创新链条中后端则可以更多地交给产业企业和市场,产业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需要有更多的股权纽带、商业关系与生态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

要在模式和理念上不断创新和改进,发挥金融资本杠杆作用,针对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并将多种模式有效结合、灵活运用,最终实现科研、产业和资本的三方对接,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多方参与、协同共生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生态系统,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型研发机构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平台与人才资源的强有力支撑。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平台载体的培育,积极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技术熟化中心、投融资平台、创业孵化平台等载体,同时加强概念验证中心、跨国技术转移平台、离岸创业孵化平台等新型平台建设,为发展壮大提供可靠资源保障。

人才是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第一资源,目前大多数新型研发机构采取的是“养项目,不养人才”的做法。如何更好地通过项目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允许人才培养有合理的时间周期,是支撑新型研发机构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各地应针对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与建设,加强专题研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不断完善配套公共服务体系,为新型研发机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最后,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动态监测与管理。实行放、管、服有效结合,充分发挥第三方力量,配合做好新型研发机构的认定、运营管理、绩效评估、资金投入、布局规划、政策创新和服务保障等。建立我省新型研发机构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加强对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情况的定期统计监测和分析。在全省范围内推动建立一批示范性新型研发机构,凝练总结可复制推广模式及经验,形成示范引领作用,为新型研发机构的长远发展和效能发挥营造良好环境,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更加符合我省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实际需求。

(作者:汝绪伟,系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清伟 崔凯铭 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 马清伟 崔凯铭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