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汇】一个小小七品芝麻官,全国缘何有三处他的纪念馆

2019-10-13 14:41:39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00:00.00]
                                    

在潍坊潍城区,有一处曾任潍县县令郑板桥的纪念馆。而据讲解员介绍,在郑板桥的故乡扬州、曾任知县的范县也有他的纪念馆。

郑板桥一生只做过两任县官,仕途不显,官位不高。但他却能青史留名,拥有三处纪念馆,都因他为官清廉,百姓久久怀念。

在范县、潍城,郑板桥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为官故事。

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郑板桥到范县上任。他一不骑马,二不坐轿,只是骑条毛驴,就到了范县县衙。他一到任,便在县衙墙上凿了十多个脸盆大小的洞,直望到大街上。有人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出前官恶习俗气。”说是要打破常规,“日夜受理状子”。

凿壁县衙,出前官恶习俗气,郑板桥不仅说,而且做。

按照清朝规矩,县太爷出门要坐轿子,仪仗要“排衙喝道”。前面敲锣吆喝,后面水火棍、回避牌张旗护卫。郑板桥除了迎接上司外很少要这种排仗。

他曾写过一首《喝道》诗:“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一杯白水荒涂进,惭愧村愚百姓心。”他出巡都不用“回避”和“肃静”牌,不许鸣锣开道,晚上外出只带两个衙役掌灯引路,灯笼上只写“桥”字,有时还穿布衣草鞋,访贫问苦。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期间,京城来了一个钦差大臣。钦差大臣主动给郑板桥送了一份礼物,价值100两白银。

原来,按照官场惯例,上级官员如果给下级官员送礼,下级官员必须“收一还十”。郑板桥如果不收,就是不给钦差面子。如果收下银子,必须还1000两银子。郑板桥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怎么能够“收一还十”?

郑板桥计上心头,他望着礼品盒,略一思索,便命人抬着沉甸甸的礼品盒送了回去。钦差大臣打开礼品盒一看,只见每个盒子里面各自整整齐齐码放着10个大小相同又干净的大萝卜。其中一个礼品盒里还放着一张纸,上面有郑板桥亲笔书写的一首诗:“东北人参凤阳梨,难比潍县萝卜皮。今日厚礼送钦差,能驱魔道兼顺气。”

乾隆十七年,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板桥因为私自开仓放粮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

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辞官归乡,“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以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的一生。

(原作者:鲍青)

责任编辑: 单青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