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周·大众日报本周要闻(4月27日-5月3日)

大众日报记者 王文珏 黄露玲 徐超超 王召群 王志浩

2020-05-03 17:24:18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本周,山东开始了一季度经济盘点。疫情冲击下,山东经济呈现怎样的态势?数据成绩如何?答案来了——山东一季度GDP下降5.8%,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但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山东经济运行表现出了较强的坚韧性、稳定性和抗风险、抗冲击能力,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

暖意渐浓,山东经济秩序基本全面恢复

一季度生产总值14919.3亿元,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4月26日讯省政府新闻办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今年一季度山东经济运行情况。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显示,一季度山东生产总值1491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5.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28.0亿元,下降0.5%;第二产业增加值5666.0亿元,下降7.1%;第三产业增加值8625.3亿元,下降5.4%。

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新闻发言人于成河介绍,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在全力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提早部署,积极应对疫情对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经过全省上下艰苦努力,经济发展逐渐回升,各项改革加快推进,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总的看,全省经济秩序基本全面恢复,主要经济指标逐步回暖,稳住了经济运行基本盘。”于成河表示,当前山东呈现疫情防控常态化、经济下行压力大、矛盾风险交织叠加的特点,同时也面临许多积极因素,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农业生产基本平稳,粮食生产形势较好。一季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1%。预计全省春播粮食面积538万亩,比上年增加155万亩;蔬菜总产量1074.7万吨,同比增长0.6%;禽蛋产量152.6万吨,增长2.7%;猪牛羊禽肉产量198.9万吨,其中禽肉增长9.9%。

工业生产承压回升,基础原材料产业和智能制造业保持稳定较快增长。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8%。其中,3月份实现由负转正,增长1.7%,比1-2月回升12.3个百分点,3月当月工业用电量由2月份的下降15.8%转为增长3.1%,工业生产逐步恢复常态。

服务业生产下滑,新兴服务业增势良好。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9.6%,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逆势上扬,实现营业收入分别增长0.4%和0.1%。

市场消费逐渐回暖,生活必需品和实物商品网上零售较快增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00.7亿元,同比下降15.2%。其中,3月份下降13.3%,降幅比1-2月收窄2.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零售额下降15.8%,降幅比1-2月收窄5.1个百分点。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商品呈现增长态势;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12.9亿元,增长14.7%。

抓项目扩投资效应逐步显现,基础设施、“四新”经济等投资持续加大。一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1%,降幅比1-2月收窄7.8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投资实现正增长,增速为2.0%。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完成投资增长5.4%。“四新”经济投资加快,增长6.4%。

外经外贸好于预期,贸易结构继续改善。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4467.5亿元,同比下降3.6%,降幅比1-2月收窄4.3个百分点。贸易结构继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为68.1%,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降幅扩大。一季度,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6%。其中,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8%,涨幅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0%。一季度,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降幅均比1-2月扩大0.4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基本保持平稳。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9.8万人,同比下降23.0%,降幅较1-2月收窄15.4个百分点,完成年度计划的18.0%。一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80元,同比名义增长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6%。

化危为机,攻守兼备迎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已通过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直观反映出来。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山东,不可避免地将面临更多挑战。

但也应看到,重大挑战往往伴随重大机遇。疫情发生以来,山东经济展现的强大韧性有目共睹,只要直面挑战、坚定信心,在改革进取中厚植化危为机的有利条件,就一定能够取得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准确识变是科学应变之始。一季度,山东经济回暖企稳态势明显,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科学研判、精准谋划,着眼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堵点、难点、痛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疏解措施。对疫情的持续影响,山东有着清醒认识,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关兆泉明确表示:“境外疫情加剧,省内供需两端同步承压,内外影响碰头叠加,必须做好常态化应对的充分准备。”

作为制造业大省,目前山东制造业承压明显,且较长的产业链条使这种承压相对于服务业而言是多层次的。“以化工原料为例,我们还能撑四个月左右。”日前,记者采访泰山玻璃纤维邹城有限公司时被告知,若疫情全球蔓延超出预期并呈现长期变化,企业恐将面临“无米下炊”。这是很多制造业企业的焦虑所在:疫情蔓延已带来限流禁运,而海外疫情国家产业链、价值链的“停摆”尚未演化至最高峰。

“后续,一些企业的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可能需要寻求国产替代,面临成本上升;有的无法国产替代,可能重回停工。”省工业经济联合会秘书长张祥结合近期对山东部分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调研作出上述分析。

发展面临的压力越大,越要善于寻找和捕捉机遇。从一季度数据可以看出,经济运行虽经受了较大冲击,但也催生并推动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新技术、新服务、新动能疫情之中顺势而起。突出一个“抢”字、落在一个“实”字,新机遇就能转化为山东夺回损失、加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数据显示,生活消费领域线上消费、云服务已成为新热点和服务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一季度,山东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12.9亿元,增长14.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0%,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企业外卖送餐收入大幅增长39.7%。

市场的危机最终还是要靠市场解决。山东企业正一方面加速应用新模式维护原有市场,另一方面着眼于开发新产品、新服务引导形成新的市场需求。

“在‘好粮有网’上,我们正面向京、沪、鄂等重点地区,组织省内骨干粮油加工企业上线一批优质粮油产品,每个品类一次性上线1000吨以上,面向全国市场敞开供应。”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规划财务处副处长李剑表示,疫情深远影响着企业的销售思维,曾不乐意触网的企业如今也成了线上销售的拥趸。

4月22日上午,伴随着工程机械的轰鸣声,海阳东方航天港产业园首个项目开工建设。东方航天港产业园是山东第一批274个补短板强弱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项目之一,这批项目自3月初谋划提出,到现在一个多月时间,已有70个项目开工建设。

危机之下最难得的是信心。投资一端连着需求、一端连着供给,带动性强、关联度高,对稳定经济运行和激发内生动力均有重要意义。山东抓住扩大有效投资这一关键点,统筹考虑拉动经济增长、提振市场信心以及为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关兆泉透露,山东将紧盯这274个补短板强弱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项目,落实好项目建设条件,上半年再开工100个,三季度总体开工率达到85%以上。针对新谋划的第二批495个项目,重点突破融资难题,开通绿色通道,实行容缺审批,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稳住工业基本盘,如何提升产业链韧性

日前,青岛印发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实施方案,对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作出全面部署。着眼疫情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的变化,青岛正以此为突破口,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

这是眼下山东多措并举振兴工业经济的缩影。面对疫情负面影响,山东一方面应对挑战,全力稳住工业基本盘,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千方百计抢抓机遇,增强化危为机的能力。

来自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3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7%,比上月大幅回升19.1个百分点,部分传统优势行业强势复苏,成为工业承压回升的重要支撑。用工、物流、配套、销售……新冠肺炎疫情对工业生产经营带来的是全面冲击,但在省委、省政府精准谋划和统筹指挥下,山东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完备、发展基础扎实的优势,展现出较强的供给能力、适应能力和修复能力,工业生产已在承压回升。

医疗物资供需压力基本消除。疫情发生后,山东在全国率先实行重点医疗物资省级统一调配,“一对一”帮助企业解难题、扩产能、提产量,最大限度增强防疫物资保障能力,累计发往湖北及执行国家调拨任务各类口罩5000万只、防护服70万套。目前,全省各类口罩日产能近3000万只、防护服日产能5.5万套,较2月初分别增长25倍和11倍。

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应开尽开。坚持防控与发展相统筹,山东率先启动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工信部门10个调研服务组下沉一线现场协调解决企业困难,12条热线电话和网上窗口24小时受理企业诉求……目前,影响企业复工复产的原材料、设备、关键零部件等配套供应问题均已缓解,基建、房地产、商贸等加快回暖,产业链快速修复,职工复工比例稳定在95%左右。

“面对疫情大考,山东稳住工业基本盘的同时,牢牢把握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三个坚决’不降档、不放松。”省工信厅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王桂强表示。

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方面,一季度全省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808个,完成投资686亿元。在2019年一系列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今年3月山东又压减3家焦炭企业189万吨产能,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粗钢产能1500万吨、生铁产能970万吨的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聚焦聚力壮大新动能,山东坚持专班化、项目化推进,一季度装备行业、高技术制造业等都展现出复苏加快、增势强劲的特点。

“山东工业经济的韧性为应对危机提供了重要支撑,要扭住工业运行集中发力,把这种韧性进一步维护好、发挥出来。”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任荣在近期调研中发现,疫情倒逼下,越来越多企业更重视技改、培训等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扬优势的内容,这有益于进一步筑牢山东工业根基。

观察作为经济运行“晴雨表”的工业用电量,3月当月工业用电量由2月份的下降15.8%转为增长3.1%,且山东电力的“复工电力指数”显示,指标最优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动能产业。进入4月,全省工业用电量继续处于高位,工业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正趋于稳固。

境外疫情蔓延,外向型农业力拓新市场

山东是农产品出口大省,2019年出口额达到1234.5亿元,约占全国的1/4,连续21年领跑全国。今年以来,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各级政府实行“一对一”定点包保服务、“绿色通道”等措施,外向型农业企业积极开拓新市场、延长产业链条。一季度,山东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4.1%,成为疫情冲击下山东经济一抹亮色。

“作为主要的销售市场,欧洲对易储存的蔬菜、水果罐头食品比较认可,尤其在疫情蔓延前期,商家进行囤货,市场需求量增大了,我们一季度出口额同比增长16%。”山东润品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超介绍,不过进入4月,随着欧洲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有批运过去的货物被退回,有的订单也取消或者延期了。

但危中有机,通过西班牙客户的介绍,润品源公司开发了巴西、阿根廷、智利市场。“本月中旬,我们已经发出10多个标柜的芦笋、什锦罐头到南美市场,后续也还有不少订单。”张超介绍,公司二期工程投资1亿元的速冻果蔬和果杯项目即将投产,着力开拓内销市场,实现国际国内“两条腿走路”。

从农产品出口结构看,一季度,山东蔬菜出口额增长17.7%,果品及其制品出口额增长27.5%,但水海产品及制品、肉食品出口呈不同程度下降。在这一形势下,山东相关企业也及时调整战略,积极闯关。

青岛高利来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水海产品加工企业,出口额占到总营业额的80%左右。“我们年前有一批订单,2月复工后就加紧生产了。但后来国外疫情严重,订单延期,为了降低库存等成本,我们就先减少了部分生产。”公司销售经理叶洁跃说,原来的客户不能丢失,他们一直与其保持积极沟通,一旦市场恢复,将及时生产、发货。另外,在当地商务部门的帮助下,他们也在深挖日韩等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的市场,寻找新客户,目前已取得积极进展。

“疫情对山东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挑战,寻求市场多元化、开辟新市场尤为关键。”省农业农村厅对外合作处处长明文安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正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帮助外向型农业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市场、推动农产品“走出去”。目前,潍坊和聊城已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配送分中心认定,省内70家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获得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牌证。

特殊时期,部分企业存在融资难、流动资金缺口大等困难,山东也在财税、金融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企业保订单、保市场。

4月,润品源及关联公司先后有两批共1150万元贷款到期需要还贷续贷,而企业正逐渐进入生产旺季,流动资金极为紧张。“服务跟着需求走,企业开拓了新市场,国外订单猛增,此时决不能让资金‘卡’脖子。”山东“万名干部下基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队枣庄一队队长付俊海说,面对这一情况,服务队立即帮助协调枣庄市财融应急转贷基金有限公司等转贷机构,帮助企业成功获批应急资金,在关键时刻为企业纾难解困。

放眼整个产业链条,除了多措并举开拓市场,上游原材料供应也值得关注。省农业农村厅对外合作处随机对16市33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部分企业反映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量存在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下一步的生产销售。以润品源公司为例,今年生产所需的白糖进口配额减少,缺口约500吨。近日,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队枣庄一队已到省商务厅开展工作对接。

稳当前利长远,山东重大项目投资提速

疫情之下,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1%,降幅比1-2月收窄7.8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投资增长2.0%,扩投资效应逐步显现。

重大项目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一季度,233个省重大建设类项目开工率86.3%,比去年同期高出18.3个百分点,3月份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6%。同时,大项目明显增多:亿元以上施工项目7871个,增长45.8%,完成投资增长6.6%;10亿元以上施工项目1467个,增长39.4%,完成投资增长8.5%;百亿元以上施工项目69个,比去年同期增加20个。

在省发展改革委投资处二级调研员王坤看来,86.3%的开工率含金量很足:“去年省重大建设类项目是104个,今年数量翻了一番,开工率比去年还高,这意味着省重大建设类项目的带动作用变得更强。”

3月份省重大建设类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6%,反映的是追赶被疫情耽误进度的速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是投资的“压舱石”,在233个省重大建设类项目中占三分之一左右。与其他项目相比,基础设施项目具有跨区域、长线条的特点,受疫情的影响更大。据了解,在四大类省重大建设类项目中,一季度基础设施项目的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最低。

“原计划2月份全面复工,受疫情影响,晚了一个月。”济莱高铁建设项目负责人刘家海告诉记者,济莱高铁沿线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桥隧很多。“为了把进度抢回来,我们对施工进行了优化,一些串联施工的项目现在改为了并联施工。”刘家海介绍。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要完成全年投资计划,从二季度开始,省级重点项目每个月都要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随着一系列政策出台并发挥效应,省重大建设类项目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3月份已经非常接近这个目标。

重大项目对投资的支撑作用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省发展改革委重点处四级调研员李冬介绍,省重大建设类项目在谋划时紧紧围绕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都是符合新旧动能转换方向和“十强”产业领域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项目,“现在是要素跟着项目走,省重大建设类项目后面是相应的要素资源,体现了一种导向,同时也能实现一个项目带动一片产业的效果。”

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山东将继续扭住抓项目稳投资集中发力,加快推动更多项目落地——第一批274个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已经开工70个,上半年将再开工100个,三季度总体开工率达到85%以上。新谋划的第二批495个补短板强弱项项目,重点突破融资难题,开通绿色通道,实行容缺审批,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争取年内完成投资1457亿元左右。

山东省数据枢纽工程是首批274个补短板强弱项项目之一,今年5月开建,预计2022年12月建设完成,将促进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和数据流通产业发展,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山东建设。联合建设单位山东乾云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牛文强介绍,项目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相关技术,包括2000平方米左右的数据中心和1500平方米左右的展示中心,预计总投资2.5亿元。

“寒中透暖”,疫情下外贸企业危中寻机

作为海外销售占比近半的跨国家电企业,海尔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海尔智家4月30日发布的2020年一季报“寒中透暖”: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公司全球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09%,而海外收入逆势增长8.5%。

海尔智家相关负责人称,疫情对国内家电消费市场冲击较大。随着疫情在全球的快速蔓延,预计对海外市场家电需求产生较大负面影响。面对疫情的挑战,公司坚持实施物联网生态品牌战略落地,聚焦领先的智慧家庭场景解决方案,抓住机遇、加速转型,表现优于行业且中长期向好。

海尔的经历,是当前山东外贸行业的一个缩影。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山东外贸进出口总值4467.5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3.6%。其中,出口2371.6亿元,下降4.5%;进口2095.9亿元,下降2.6%。

同时也有两个亮点:一是3月份进出口状况明显改善,全省实现增长4.2%;二是山东外贸市场结构、产品结构和出口主体结构更趋优化。一季度,山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45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高出同期山东整体增速15.6个百分点,占同期山东进出口总值的32.5%,较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

“对东盟出口的较快增长,成为拉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济南海关副关长张艺兵介绍,“一带一路”正在成为山东市场多元化拓展的主要方向。

同期,民营企业进出口2993.6亿元,增长2.9%,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7%,占比提升4.2个百分点。在山东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顾春太看来,民营企业进出口降幅较小、比重提升,一方面说明民营企业对市场变化具有较强适应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支持民营企业复工复产、渡过难关的相关政策措施及时到位。

值得关注的是,疫情冲击下,山东外贸凸显了产业链完备、抗压能力强的优势,尤其是山东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鼓励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从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一季度山东电子元器件、机械设备、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出口值分别逆势增长20.5%、22.6%、19.8%、5.7%、1.2倍、1倍,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出口的引领作用突出。此外,海外疫情防控物资需求的增长,带动一季度全省医药材及药品、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分别大幅增长26.4%、14.2%,表现出了良好的增长潜力。

提振消费,促回补还要释潜力

“我们周末时段的营业收入,已经基本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4月30日,城南往事济南一家门店店长闫丽告诉记者,3月初刚复工的时候,上座率只有三成,而随着疫情防控逐渐步入常态化,以及消费券等措施的刺激,上座率已达到九成。“五一”期间,预计每天收入能到3.6万元左右。

“门店的消费情况越来越好。”海底捞一家门店经理同样表示,他所在的门店3月16日开始复工,当时的上座率不足五成,现在已接近疫情之前的水平。

当前,饭店、餐馆上座率的逐渐提升释放了这样的信号:消费者逐渐走出家门,既谨慎又迫切地开始恢复正常消费需求。

“在疫情的冲击下,原本正常的经济循环被打断,需求被抑制。”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融资政策研究所所长迟泓表示,这种被抑制的消费需求,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复工复产加速,自然呈现“解冻”之势,恢复性增长必然随之而来。

疫情暴发之时正值春节消费黄金期,众多消费行为被踩下了“急刹车”。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山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00.7亿元,同比下降15.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690.5亿元,下降15.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10.3亿元,下降13.6%。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561.7亿元,下降27.9%;商品零售5239.1亿元,下降13.5%。

进入3月份之后,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渐恢复,居民消费品类范围明显扩大,前期被“冻结”的消费需求逐渐释放。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比1-2月收窄2.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零售额降幅比1-2月收窄5.1个百分点。

“山东市场空间潜力大,全省1亿人的消费需求具有巨大补偿反弹效应,能够形成快速有效拉动。”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关兆泉表示。不过,与工业、投资、进出口增速3月当月都实现了由负转正相比,消费端的回暖势头明显略逊一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如何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成为当务之急。这其中,涉及因素众多,经营者主动作为、政府举措得力、消费者稳定预期提高消费主动性都不可或缺。

经营者在生存压力之下,各显神通,积极在寒冬中寻求春意:消费品生产厂家、农产品生产大户纷纷涉足“直播带货”,成交金额不断攀升;做好严密预案、力促安全有序开放,“五一”假期旅游景区积极恢复开放,满足逐渐“解冻”的旅游需求。

政策层面,消费券的推出无疑见效最快。每周六上午9点,对于青岛市民而言,云闪付APP上的15万张10元面值商超便利券成了“抢手货”。据统计,青岛第一轮发放的商超便利券仅在4月4日就使用2.71万张,3天使用超过6万张,超过3000家商超便利店二维码交易笔数平均环比上涨439%,每1元便利券就拉动了5-8元的消费金额。

目前,山东多地都加入了消费券发放行列,刺激消费成效初显。省财政将整合设立5亿元的“居民消费奖励资金”,支持各市县发放消费券,扩大零售、餐饮、文旅、健身、家政等疫情影响较大行业消费,并重点向特殊困难群体倾斜。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文珏 黄露玲 徐超超 王志浩 王召群 整理报道 策划 娄和军)

责任编辑: 张晨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