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周·大众日报本周要闻(5月18日-5月24日)

大众日报记者 王文珏 黄露玲 徐超超 王召群 王志浩

2020-05-24 16:57:4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本周,全国两会胜利召开!特殊背景、特殊节点的全国两会拉开了大幕,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带着职责使命共赴盛会,必将激发“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志,凝聚起中华儿女决战决胜的强大力量。

大众日报自周一起,在头版推出“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纪实”系列。这是一组重磅稿件——深情似海,厚望如山,回望来时路,在山东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对山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两年来,山东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总要求和“四个扎实”指示精神,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深刻变化。这组大型全媒体报道,聚焦省委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更加扎实做好山东各项工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汇聚磅礴奋进力量。

奋力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纪实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发展始终记挂在心,多次视察山东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山东“做好‘新特优’三篇文章”,要求山东“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要求山东“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不断取得高质量发展新成就”。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为我们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山东仍以坚若磐石的定力和奋勇攻坚的姿态,逆势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矢志前行。

逆风前行不畏难——

以实招硬招答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时代考卷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之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山东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山东清醒地认识到,最大的风险是不发展,最大的弱项是慢发展,最大的危险是乱发展。实现全年发展目标,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而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定要有超常规、大力度、突破性的实招硬招。

疫情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推动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关乎高质量发展大局。正月初三,潍柴发动机板块按原计划正式开工,很快就带动了国内产业链上下游300多家合作伙伴复工。今年3月,潍柴发动机板块产量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水平,销量稳居行业榜首。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超前研判,直击疫情影响的堵点难点痛点,出台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52条、支持中小企业20条、外资企业复工复产19条、稳就业24条等一大批务实政策,在全省部署开展“进企业、进项目、进乡村、进社区”攻坚行动,结合“万名干部下基层”,山东有效打通了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一条条落实落细的政策举措让企业吃下安心复工复产的“定心丸”,全省企业迅速掀起复工复产高潮。至3月12日,全省26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复产率已达99.7%。续建省级重点项目3月底全部复工,一季度计划开工项目全部开工。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裕龙岛炼化一体化、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等一批重大项目。与此同时,紧紧围绕国家和省重大战略,谋划推出符合新旧动能转换方向和“十强”产业领域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233个省重大建设类项目。

5月16日,山东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全省16市的79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这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以来,重大项目一次性集中开工建设最多的一场活动。这些项目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等产业,符合高质量发展方向。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已连续举行了7次重大项目开工或签约仪式,释放了双招双引“不断线”、项目开工不止步的信心决心,也彰显了山东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活力。

咬定青山不放松——

新旧动能转换向着“三年初见成效”全力冲刺

4月30日,山东A股上市公司全部公布2019年年报,这样一组数字令人瞩目:2019年山东新增A股上市公司16家,新增数量创近10年新高,大多分布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这得益于通过新旧动能转换,越来越多的山东企业正做强做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对于山东来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就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路径。

山东以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为依托,聚焦聚力“十强”产业,逐一制订发展规划、成立工作专班,设立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和6000亿元规模的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以市场化机制,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

山东经济结构偏重,在环境、能耗、规划空间等指标都达到或接近天花板的情况下,旧动能出清、提升需要“断臂之勇”;新动能引入、激活,需要“接骨之能”。

这种“勇”,在于主动割舍旧动能,坚决不要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的GDP,努力创造绿色低碳环保、高效益高质量的GDP。两年多来,山东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11万家,去年全年压减煤炭产能875万吨、生铁465万吨、粗钢923万吨、焦化777万吨。今年一季度,高耗能行业投资下降15.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降到9.6%,同比降低1.3个百分点。

这种“能”,在于紧抓“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这个牛鼻子,既放眼未来超前布局,又精准施策系统推进。作为全球最大的铝业和棉纺织生产企业,近年来,魏桥创业集团不断加快动能转换的步伐,勇闯高质量发展新路。他们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信信托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设立100亿元产业基金,面向科技前沿和产业需求,

创新引领不止步——

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根本路径在于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向创新要活力。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要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大力培育创新优势企业,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把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作为提高经济创新力的重大平台,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新旧动能转换。2019年,省级预算安排科技创新发展资金120亿元,是上年的3.7倍;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500余家,总数突破1.1万家……千帆竞发,创新潮涌,一场重塑科技创新格局的“大戏”已拉开帷幕。

巨变的“种子”正在惊人地成长。济南城东,中科院超高速电磁驱动试验及测试设施项目正在紧张施工,10月底前项目将完成所有10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这个项目,填补了山东国家大科学装置的空白。未来,这里可进行最高运行速度1000km/h的超高速试验与测试,占据国际超高速轨道交通产业战略制高点。

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平台、大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规划全面启动;机制更加灵活的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相继揭牌;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加紧建设;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康复大学花落青岛……全球创新要素加速向山东聚集,推动经济变革性跃升。

按照总书记要求,山东谋划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提出并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三大攻坚战、军民融合、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八大发展战略,正不断拓宽高质量发展新航道。

2020年是山东“重点工作攻坚年”。山东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头拱地、往前冲,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攻坚姿态,纵深推进八大发展战略,奋力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改革作楫开放为帆,驶向更加壮阔的航程

改革开放是山东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山东最壮丽的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寄予厚望:2013年视察山东时指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出现什么干扰,都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2018年视察山东时再次强调,要求山东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山东以改革作楫,开放为帆,遵循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聚焦制度创新这一最核心的改革任务,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加快流程再造,大力实施“放管服”和“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国企国资、财税金融、扩权强县等重点领域改革提速发力,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全面起势,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加速构建开放桥头堡,成功举办首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改革跋山涉水,开放海纳百川,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争分夺秒 改革提速】

春夏之交,“复兴号”飞驰向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复工复产提速,齐鲁大地一派生机勃勃。在城市、乡村,人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同的战场,共同的信念: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岁末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大量经济活动被迫按下了“暂停键”。山东坚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全力做好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有效阻断了病毒传播,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

如今,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新形势,山东抢抓机遇,换挡提速,疫情防控“步稳”,改革发展“蹄急”。

抢回失去的时间,山东更加注重改革创新。为保证新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山东按照“四个一批”(投产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方法抓项目,提前谋划、梯次推进、滚动实施,加速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集中解决制约项目建设的用地、用海、用能、用贷等突出问题。

以备受关注的土地为例,山东提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全省重点项目建设,优先支持省级重点项目,推动项目“拿地即开工”,实现精准供地,保障重点项目建设。

截至去年底,山东“一云一网一平台”服务支撑体系初步建立,“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总门户上线运行,省级1209项事项全程网办,1797项“最多跑一次”,加快流程再造,更多事项实现“一链办理”,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主体突破1000万户。

远山近岑,切换的只是视角,不变的是山东主动求变、以改革“利器”破题解题的决心。去年11月底,山东30家省属国有企业“倒计时”改革的公开承诺向社会公示。这些承诺,涉及混合所有制改革、资产证券化等关键领域,无一例外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国企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不把剩下难改的问题解决掉,改革就难以取得根本性成效,甚至现有的改革成果也有可能出现倒退。”省国资委主任张斌说,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山东“一企一策”定下改革“倒计时”,按下“快进键”。截至2019年底,“倒计时”改革269项任务已全面启动,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登高向远 开放提升】

改革未有穷期,开放永不止步。

5月11日,山东再次举行重点外商投资项目视频集中签约仪式,法国路易达孚集团、德国博世公司、韩国浦项等92个项目纷纷签约。疫情隔断不了山东同海内外客商友人的深厚情谊,更阻断不了山东深化合作、扩大对外交流的坚定步伐。

“引进来”,打开了山东经济接轨国际的“一扇窗”;“走出去”则成为对外开放的又一选择。走进豪迈集团车间内,一批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正加紧生产。从2月12日陆续恢复生产,近8成海外订单促使豪迈集团满负荷生产。仅今年一季度,企业净利1.91亿元,同比增长22.2%。

配置资源的空间越大,效率就越高,这是市场经济的铁律!打开了视野的山东人,把自身发展放到全国、全球的大格局中谋划推进。跨越高山深壑,跨越海洋沙漠,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山东的开放视野早已拓展到万里之外,“一带一路”重要交汇点、中国面向东北亚开放桥头堡的作用正在前所未有地放大。

不久前,“齐鲁号”欧亚班列“上合快线”首班在青岛胶州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顺利开行。此趟班列满载着45标箱的货物,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向着中亚国家快速前进。

目前,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已开行6条国际班列、2条国际回程班列,今年以来,由这里开行的“齐鲁号”已突破500列,逆势增长40%。初步构建起“东接日韩亚太、西连中亚欧洲、南通南亚东盟、北达蒙古俄罗斯”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借助上合示范区,山东正搭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打造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国际合作新格局。今年前4个月,山东外贸进出口总值6151亿元人民币,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961.8亿元,增长10.3%,占同期山东省进出口总值的31.9%,一条相遇相知的共同发展之路,已经铺就。

【制度引领 勇立潮头】

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

提出改革的新举措、新路径,这只是推动工作的第一步。持续放大“样本流量”,让改革真正发挥作用、务求实效,才是最终目标。今年,在“不见面、电子化”跨境审批的基础上,烟台片区进一步制定《跨国审批服务实施细则》,将服务链条延伸到日本韩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目前已为6家韩国公司、1家日资公司、1家马来西亚公司、1家匈牙利公司办理了跨国审批手续。

像这样的全国首创,在山东还有很多。去年12月7日,海尔集团在日本熊谷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揭牌。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是山东在全国首创的一项重大引才引智政策,旨在鼓励用人单位在国(境)外建立前端孵化基地、离岸研发中心,视离岸人才引进使用数量和基地规模给予引才补贴。

同样,位于济南高新区的德资企业费斯托济南全球生产中心二期项目,创造了全国建设领域规模以上外资项目快速审批的纪录,土地摘牌成交后仅2天,不动产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四证齐发”,并同步实现开工建设。如今,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化,“拿地即开工”模式在全国多地开花。

当“率先”“首创”成为齐鲁大地上的高频词汇,制度创新的“红利”不断释放,“效能山东”“法治山东”“诚信山东”“乐业山东”成为来鲁创业发展者的共识。

增进民生福祉 书写民生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人民饱含深情,对山东民生工作牵挂在怀。2018年,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2013年在沂蒙老区,他作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重要指示……

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各级党员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山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在打好疫情阻击战的同时,做好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一如既往的民生情怀和价值坚守,映照出全省党员干部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凝聚起书写新时代民生答卷的强大力量。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用力惠民生】

“要以更加深厚的为民情怀,把各项民生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在2019年召开的民生政策专题会议上,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这次会议聚焦解决我省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梳理总结,研究务实举措。一年多来,全省各级认真落实会议部署,用心用情做好民生工作。

一边是稳企业、稳岗位,一边是激活就业市场。近几个月来,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曲岩,一直在不停地组织各种线上招聘会。5月11日,山东“2020届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正式上线,670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加,投放出4.2万个岗位。今年1—4月,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7.78%;一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2.94%,低于年度控制目标。

疫情之于民生是一场大考。今年以来,从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到下发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40多亿元,再到当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出台就业“24条”……无论战“疫”推进到哪个阶段,省委、省政府都优先考虑民生安排,接连祭出重拳实招。

当前各地正根据本地实际,全力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

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是一项关乎60万滩区百姓生产生活的重大民生工程。今年“五一”,东明县焦园乡8号村台的建设者们过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劳动节”——加班加点建设村台。据8号村台乡级指挥长李国军介绍,作为首批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试点村台,这里将迎来涉及4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的1277户村民。目前,村台已经封顶200户,还有800多户正在砌墙即将封顶。放眼整个黄河滩区,60万群众的“安居梦”正在实现:截至2019年底,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完成规划投资的61%,当前正呈现出投资计划执行加快的良好态势。

【深化改革创新,把民生难点变成亮点】

当前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热点、难点问题,需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近年来,山东上下创新思路,改革旧规,一件接着一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3月1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发起九大改革攻坚行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改革,被列为九大改革攻坚行动之首。针对一些地方“重医疗轻预防”、疾病控制和临床治疗协同性不够等问题,山东着力推进疾控中心体制机制改革,加强能力建设,发挥疾控机构关键作用。

教育改革更是“多点开花”“亮点纷呈”,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教育部和山东省“牵手”共建“职业教育高地”。“年前进入阵地,年后发起总攻!”目前,山东已确定72项课题,面向全国“招标”。全省各设区的市正紧锣密鼓制订“一市一策”实施方案。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印发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指导意见……山东用一次次攻坚克难,把老百姓心中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变成了安心事、顺心事、暖心事。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激励,30个项目中山东有12个上榜,荣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就是其中之一。

【推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民生和经济发展相互牵动、互为条件,山东推动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在发展中满足人民群众期盼,在满足人民群众期盼中推动发展。

“一键呼叫上门理发,老人太需要这智能服务了!”5月12日,烟台市福山区永乐公寓住宅小区,79岁的张全爱摸着新发型频频点头。为老人提供服务的正是福山区推出的“线下+线上”智慧养老服务。

在山东这个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超过1300万的人口大省,将老人具体而微的需求与规范高效的医养服务体系对接,破解“照护难”,是千万家庭最迫切、最现实的民生之需。同时,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更是推动医养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着眼于此,山东不断描画老龄化这枚“硬币”的另一面。

2019年12月,包括福山区“社区医养、智慧服务”在内的四种医养结合模式,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普及推广。今年3月26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山东省养老服务条例》。这些举措既解决养老事业各种难题,也让作为“十强”产业之一的医养健康产业动能更强劲。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正式招生,康复大学启动筹建……一个个大项目在山东拔地而起,在推进发展的同时,让山东人民共享“幸福果”。

不止是养老。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每年全省新增逾百万新生儿,“0-3岁宝宝谁来看”,越来越多职场父母发出民生之问。4月26日,我省出台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技能培训到公共设施建设,婴幼儿家庭可享受全方位的托育支持。在补齐民生“短板”的同时,一个新的产业增长点“破土而出”。

全面从严治党,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同年在山东视察时,强调要扎实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

不负深情厚望,牢记殷殷嘱托,山东牢牢抓住加强党的建设这个关键,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保障和引领作用,推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战“疫”中冲锋在前、英勇奋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勇于担当、改革创新,让鲜红党旗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征程中高高飘扬,以实际行动和扎实成效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补钙壮骨,永葆初心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山东有3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660多万名党员,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理想信念坚不坚定,党的建设过不过硬,对于我们能否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至关重要。

山东省委坚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统领,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抓干部队伍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两个维护”铸入灵魂、化为行动,推动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加速形成,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岁末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给广大党员干部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不能打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重大考验。

有着5500户1.8万余人的济南市七里山街道七东社区和七西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开放式社区,防控难度大。社区组织党员、网格员、退伍老兵组成防疫主力军,执勤、排查、消杀、疏导,确保疫情期间无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发生。“社区党员干部都冲在一线,与广大居民一起打赢这场人民战争。”七东社区综合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美华说。

一面是全民日夜战“疫”不停歇,一面是坚守理想信念教育不止步。疫情之下,看似毫无联系的两件事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联系源于信仰、关乎思想。山东抓紧抓实党员干部思想教育,“补钙壮骨”、润物无声。从2019年5月底开始,山东先后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学出绝对忠诚,学出担当使命,推动9362个群众最急最忧最盼问题完成整改。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的关键,是干部经风雨、长才干、作贡献的沃土。2019年省委组织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今年应对疫情影响,省委组织万名干部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项目,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沉到基层,服务发展。

【担当作为,勇做攻坚“主力军”】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敢于担当、敢于斗争,是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今年是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全省广大党员干部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作改革攻坚的“主力军”。

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干部的党性和作风。

“盼了20年,今天家门口终于通车了。”5月1日,泰安市擂鼓石大街中段主线贯通,家住附近的蒋岩波老人兴奋地给儿子打电话。一条20年的“断头路”如何变通途?背后是党员干部的担当和付出。为确保“五一”通车,泰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项目建立临时党组织,把百姓的期盼牢记心间,勇于扛起责任。

疫情挡不住发展的脚步。4月7日,菏泽市委书记、市长携多位区县领导干部走进淘宝直播间,集体变身淘宝“主播”,邀请网友“云赏”牡丹,为家乡产品代言。3个多小时的直播共吸引87万网友观看互动。

疫情期间,惠民、沂源、临沭、商河、单县、曹县等县(市、区)领导干部纷纷走进网络直播间,为本地土特产品代言。“直播让我的思想观念来了个大解放:干部要敢于尝试新方法,不能总是按老套路、老方式来,要善于向年轻同志学习。”惠民县委书记殷梅英说。

领导干部直播带货,在助推复工复产的同时,也极大提振了公众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带来了一股清新政风。正如网友所说,“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样子”。

【严管厚爱,锻造铁军队伍】

前不久,齐河一家乡镇企业发生火灾事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县委书记姜凌刚第一时间运用“第一种形态”对该镇党委书记进行提醒谈话。

“第一种形态”是基础、也是关键,体现的是严管厚爱。而精准规范的追责问责,则体现了对基层干部负责任的态度。“对违规违纪违法情节较轻、没有造成大的损失或可补救的,或者认错态度诚恳、即知即改、表现突出的,从轻、减轻或免予处分。”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戚军说,通过科学精准稳慎有效地监督执纪问责,压实责任,强化履职担当。

监督执纪既要善于“刮骨疗毒”,更要助力“活血生肌”,通过扶正祛邪、激浊扬清,让敢为善为的干部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政治生态。2019年,全省共查处41起诬告陷害党员干部案件,为370名受到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澄清正名。

目前,十一届省委第七轮巡视已陆续进驻。5月9日,省委第十二巡视组进驻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开发办)开展脱贫攻坚巡视“回头看”。值得关注的是,为提高巡视发现问题精准度,部分市县巡察机构同步对市县农业农村局(扶贫开发办)开展巡视巡察“对口式”联动监督,推动全方位发现问题、系统性解决问题。

越是紧要关头,越能检验初心使命;越是艰难险阻,越能砥砺忠诚担当。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征程中,山东广大党员干部补钙壮骨、永葆初心,勇挑重担、真抓实干,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历史答卷!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京开幕

不忘初心凝聚复兴伟力,携手前进共商发展大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21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次大会将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组织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履职尽责,汇聚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智慧和力量。

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内灯光璀璨,气氛庄重。悬挂在主席台正中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熠熠生辉,十面鲜艳的红旗分列两侧。

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刘奇葆、帕巴拉·格列朗杰、董建华、万钢、何厚铧、卢展工、王正伟、马飚、陈晓光、梁振英、夏宝龙、杨传堂、李斌、巴特尔、汪永清、何立峰、苏辉、郑建邦、辜胜阻、刘新成、何维、邵鸿、高云龙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在主席台就座,祝贺大会召开。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应出席委员2151人,实到2057人,符合规定人数。

下午3时,张庆黎宣布大会开幕,全体起立,奏唱国歌。随后,全体与会人员默哀1分钟,向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表示深切哀悼。

大会首先审议通过了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议程。

汪洋代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

助力乡村振兴,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五月的齐鲁大地,麦穗饱满、丰收在望。古老的田野,因为注入了科技的力量,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视察时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2018年3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6月视察山东时,总书记对山东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

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将“深化农业科技‘展翅’行动”作为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助力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纳入乡村振兴战略“1+1+5+N”政策规划体系,统筹谋划、扎实推进。山东制定科技创新促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持续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实施现代种业创新、智慧农业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大力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科技对农业的支撑更强,农业大省的担子挑得更稳健有力。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开幕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22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大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气氛庄重,主席台帷幕正中的国徽在鲜艳的红旗映衬下熠熠生辉。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栗战书主持大会。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王晨、曹建明、张春贤、沈跃跃、吉炳轩、艾力更·依明巴海、万鄂湘、陈竺、王东明、白玛赤林、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武维华、杨振武在主席台执行主席席就座。

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和大会主席团成员在主席台就座。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应出席代表2956人。22日上午的会议,出席2897人,缺席59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上午9时,栗战书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场全体起立,高唱国歌。

栗战书在主持会议时说,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一批医务人员、干部职工、社区工作者等因公殉职,许多患者不幸罹难。我们对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表示深切悼念。

随后,全体与会人员向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

根据会议议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共分八个部分:一、2019年和今年以来工作回顾;二、今年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三、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四、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五、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六、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七、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八、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

稳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住鲁代表委员热议“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相关部署

“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20年的工作部署,首先瞄准“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推出更具有针对性的企业帮扶举措,提出“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这一生动的表述,让住鲁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感到暖心、提气。

“相比以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篇幅较短。但在有限的篇幅内,用整整一个章节,从减税降费、降低成本、金融支持、扩大就业等方面部署稳企业保就业,‘干货’满满,自己带领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军代表说。

去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仅增值税税率由16%下调至13%一项,就使百多安享受了1000多万元的税收优惠,极大助力了企业自主创新、提升技术核心竞争力。得益于此,面对疫情“大考”,百多安仅用10天就迅速转产防疫物资,并向湖北输送了210万只面罩和护目镜。

中小微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拉动就业的主要渠道。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税收减、免、缓措施,让翔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凡儒委员深受鼓舞和感动。“这些措施为企业有效减轻了负担,增加了现金流,必将有力支持企业稳产保供、渡过难关,也有助于激发市场微观主体的活力,增强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林凡儒说。

“减税降费不是为解决一时困难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精准施策和‘脉冲式改革’。”山东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代表说,减税降费虽然带来暂时的财政收入减少,但涵养了税源,做大了税基,换来的是财政可持续增长。“留得青山,赢得未来”的意义亦在于此。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从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到支出端的全面收紧,一系列举措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为市场主体留出更大空间。”济宁市委书记傅明先代表说。

全面推进“互联网+”,加法怎么做?住鲁代表委员展开热议

发力普惠平台 掘金数字经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作为制造业大省,这正是山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一个主攻方向。加法怎么做?如何发挥好数字经济引擎作用?代表委员展开热议。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但大量的资金投入、漫长的实施周期往往令其望而却步。就在全国两会召开前一周,浪潮集团成为国家发改委等17部门联合发起的“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首批入选企业,之后将推出一系列普惠性“云数智”服务。

“这个‘+’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推动区域化、产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代表期待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助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

新基建是数字经济加快崛起的重要支撑,我省高度重视新基建发展,正抢抓机遇推进一批有牵引性的项目。烟台市委书记张术平代表说,推动新基建发展,要更多依赖生态系统而非政策系统,发挥好政府“黄金手指”作用。烟台正一手抓规划引领,着力优化政策环境;一手抓要素支撑,如优先提供用地、每年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基金补齐新基建技术短板、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等。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过程,有对设施的硬要求,但更是对理念的挑战。山东钢铁集团董事长侯军代表说,疫情以来暴露的短板,凸显出产业生态圈建设的重要性,也倒逼钢铁行业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要聚焦上下游产业链上多种产业,聚集技术、人才、资源等多种要素,形成供应、生产与用户空间智能化网络体系。

目前山钢有上游供应商1.16万家,下游客户1.39万家,彼此间大量的物流和资金流都需要借助数字化、智慧化手段才能实现高效链接。侯军透露,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山钢已在现有信息化基础上率先展开探索,在企业内部高标准、分步骤、高效有序推进“数智山钢”建设,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为业务模式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个产业生态培育提供有力支撑。

去年以来,我省大力推动形成共建、共享、共用的“数据湖”,目前省级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已发布50个部门的8.29亿条数据,累计提供开放数据服务1200余万次,数据开放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方阵。但疫情发生后,对加快数据的流动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数字经济增强发展新动能,代表委员普遍对山东充满信心、寄予厚望——山东传统产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多、市场容量大,将这一优势和5G、工业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相结合,实施供需牵手工程,可充分挖掘出数字经济的巨大潜力。据了解,我省正在认真梳理、争取解决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一批“卡脖子”技术。以工业互联网为例,我省将结合紫金山实验室和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组建山东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两者已有核心技术将在山东优先使用,未成形的技术则在与山东实体经济融合实践中探索再创新。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文珏 黄露玲 徐超超 王召群 王志浩 报道)

责任编辑: 禹亚宁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