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清明快评②丨让传统祭扫萌生时代新意

大众日报记者 于新悦 查童童

2022-04-04 09:39:5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于新悦 查童童

芳草绿野细雨纷,又是清明哀思时。作为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清明是祭奠先祖的重要节点。而传统中往往透着“新”,在各地探索殡葬改革的过程中,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各地祭扫新风涌现。

今年清明前夕,淄博市张店区马尚街道,社区购置了百余朵鲜菊花,免费发放给居民,鼓励居民参与“鲜花换火纸,网络寄哀思”;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在各社区公墓殡葬服务场所,鼓励群众提前通过电话预约,安排工作人员代擦墓碑、代献鲜花等祭扫服务……今年,各地开通网络祭扫、代客祭扫等多种方式,满足群众祭扫需求。

对于先人的缅怀,理应是重于心胜于形。《论语》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拜、追思故去的亲人,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也是人们共同的亲情守护。网络祭奠虽然利用的是虚拟空间,但也能寄托真实的情感,释放心中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尤其是当前,新一轮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做好防控工作依然是必须坚持的举措。采取网络祭扫方式,为更多人保留了一份安全。生者的平安健康,是对逝者的告慰。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让清明节“清洁而明净”,更应树立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文明祭扫,就是要将祭扫活动与传承清明节优秀传统文化相衔接起来。用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等方式寄托哀思,同样能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又能丰富清明节日内涵。通过宣读祭文、向后人讲述先人生平事迹的方式,让清明祭扫成为传承逝者优良家风和良好品德,激励后代努力奋斗、贡献社会的文明载体。

摒弃“祭而丰”,倡导“养之厚”。把慎终追远、祭祀拜祖,同倡导社会新风尚、引领乡风新文明的新时代精神相融合,与日常工作生活相融合,清明这个传统节日将不断蓬勃出新生命力,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活起来传下去。

相关链接

观澜亭丨清明“三色”

观澜亭丨书房变课堂,“加减乘除”做好居家线上学习

观澜亭|疫情之下,每位坚守的人皆是生活的英雄

观澜亭|每一个平凡的坚守,都值得致敬

观澜亭|暖胃又暖心,山东人用最质朴的方式双向奔赴

观澜亭|青岛核酸贴纸为何火了?防控不仅有力度也要有温度

策划 娄和军

记者 于新悦 实习生 查童童

大众日报客户端出品

责任编辑: 李伟     签审: 梁开文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