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老宋,泰山一爬24年

大众日报记者 陈晓婉

2021-01-15 16:12:1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泰山山路有多长,在山上唯一的邮递员宋现生的脚步里,是这样一组数据:每周三天,上下泰山8500余次,上下台阶10970万阶,累计行程17万多公里,绕地球4圈还要多。

“信使”老宋,泰山一爬24年

宋现生在分拣报刊。

抄小路送件,能大大节约时间。宋现生穿行在自己摸索出来的山间小道上。 

巍巍泰山,海拔1545米,是我国黄淮海平原上的最高峰。有一个人,24年来,每周三天雷打不动,用脚步“丈量”着泰山。
  他不是测量员,而是投递员。2020年11月24日,1689名全国劳动模范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泰山上唯一的邮递员宋现生是其中之一。
  7877个台阶,平均负重70斤,从1996年成为一名徒步攀登泰山投送邮件的投递员,他磨烂了200多双鞋子,徒步上下泰山8500余次,上下台阶10970万阶,累计行程17万多公里,绕地球4圈还要多。24年来,他从没有丢失过一份邮件,平均每年投送各类邮件近万件,投递准确率达100%。
  在泰山上,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一代代泰山人最亲切的“老宋”。2020年12月24日,记者踏上石阶,敲开山门,走进老宋的世界。
跟着老宋去送件——
“上了第一个台阶就是我的工作”

  早晨6:45,整座城市还沉浸在夜色中,老宋的工作已经开始了。
  泰山站旁的邮政分拣中心,邮车一到,老宋非常熟练地拣选出需要自己派送的各类邮件。“今天没有挂号信,没有包裹,都是报纸杂志。”很快,拣选出来的一大摞报刊被老宋抱到了分拣台上。
  老宋话不多,干活却很麻利。一小截橡胶指套套在手指上,报纸杂志在他手下翻飞起来。只需一两秒,不同的报刊就被分选到不同的隔断当中。“一个格子就是一户,今天要送50来户。”泰山景区从山底到山顶有50多个客户投递点,这些地方既不通汽车,又不能通过缆车运送,只能靠老宋的两条腿。每户订了什么报刊,订了几份,老宋早已烂熟于心。
  很快,几百份报纸杂志就在老宋手中分成了若干小摞。“现在年底了,各家订了什么早都很熟悉了,不用对单子,明年年初大家的订报计划可能就有变化了,得重新熟悉一遍。”
  分拣完的报刊装进两个邮包,老宋试了试重量,憨憨笑了笑:“今天最少了,不到40斤。平时一般是70斤左右。前段时间有一天背了120斤,有一户光十斤装的大米就买了三袋。今天真是太幸运了。”一双手套,一条毛巾,一顶帽子,一副眼镜,一个水杯,老宋带齐他的“工作套装”,两个邮包上肩,骑上电瓶车,就要出门投递了。
  1996年老宋刚成为一名山路投递员时,投递路线是从红门一路步行上山,一路送至山顶,送完件后再原路返回。2011年起,泰山景区管委会给老宋的工作提供“半程”的便利:通过班车、索道上到南天门,步行完成山顶部分的送件工作后,再步行下山沿路送件。对游客来说,到了南天门基本等于到了山顶。但对老宋来说,到南天门才意味着一天的投递任务正式开始。
  从泰山脚下到泰山山顶有三个投递“大站”——山下的红门、半山腰的中天门、山顶的南天门,其中南天门附近需要投递的报刊占一天投递量的一半以上,是投递的重头。这里的绝大多数订户是单位,并非供游客参观的景点,因此不少单位门前也并未铺设方便行走的游客步道。“即便有主路连通的,也不可能每送一户再退回到主路上再去下一户,这样多走很多路。”为了节省时间,老宋经常要穿树林、走险路、爬斜坡,抄山涧和松石之间的羊肠小道。
  记者随老宋送件当天,泰安气温零下6摄氏度,山顶人少风大,体感温度更低。背阴处,大片大片的积雪未化。一路上,老宋不断指点落脚处,生怕记者踩不住,踩滑了。“山上的小道有的是老前辈告诉我的,有的是我自己摸索的。投递员的腿最值钱了,得计算好,走多了费腿影响工作。”
  消防支队、岱顶派出所、广播电台、雷达站、气象站……每到一处,他总是将东西亲手送到。紧赶慢赶,山顶一圈送完,两个多小时过去了。“虽然有的单位要送的东西不多,但就算是一份报纸,也得去。有的单位可能就一个件儿,来回要50分钟,但是也得去送。”
  中午,老宋在南天门用完工作餐,便开始了下山送件之路。十八盘再险要,也要下;羊肠小道再难走,也得走。一级级台阶,老宋“之”字路线下山,速度不快,但十分稳健。一路走一路投递,从南天门到中天门,老宋走了1小时15分钟,再从中天门到红门,老宋走了1个小时40分钟。
  投递完一天的报刊,抵达红门时已是下午4点多,老宋还要赶回邮局寄出游客们在山上邮筒寄出的明信片。“原来步行上山下山,天气好的时候下午5点能回到红门,有一回下雪,路上一个劲儿地摔跤,下到红门时已晚上9点10分了。”
  “上一趟山要走20多公里山路,说不苦那是骗人。但爬了这么多年,也习惯了。泰山上就我一个投递员,只要上了第一个台阶,就是我的工作。”老宋的话质朴而坚定。
24年这样过——
“寂寞的时候就数数台阶”

  刚被分配到泰山邮路上那一年,老宋30岁,还是名副其实的小宋。每周二、四、六,无论天气如何,都要把泰山沿线直到泰山极顶各单位的邮件送到每位客户的手中。那时的小宋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泰山一爬就是24年。
  “刚开始爬山送邮件的时候,一趟下来腰酸背疼,真的吃不消。”老宋回忆说,“那时候我在家睡觉,一脚就把被子踹到床下边去了,我做梦都在上台阶。”
  家里人鼓励老宋坚持,“我不干也得有人干,咱没有大学问,就有一身的力气,力气不会使没的,歇歇,好好睡一觉就好了。”老宋开始边爬山边总结经验,“年轻的时候性格比较暴躁,猛跑一阵,休息,然后再走,后来发现这样不行,不仅自己累,总体来说是慢了。”
  天天爬年年爬,老宋逐渐掌握了爬山的诀窍——不疾走不冲刺,匀速前行少休息。“刚开始我一个小时才走2.6公里,后来一小时就能达到4.5公里了。”2006年有一次,山顶的气象站急需送一套材料到山下。当时气象站刚换完班,轮休的同志已经下山了,刚上山的同志得上班。“能送材料的,就只有我了。当时我年轻,就穿着工作服,套上两条秋裤,一路跑下山。从南天门送到红门,用了1小时55分钟。”除了泰山上的挑山工,老宋几乎是公认的爬山最多、山路最熟的人。
  24年的工作中,下大暴雨、刮大风、下大雪,甚至山体滑坡,这样惊险的时刻有许多。走在回马岭悬崖边上的一条小道上,老宋告诉记者:“之前有一次下了一场大雨,草淋了雨水特别滑,我一不小心就踩空了,从这里摔了下去。”
  还好,一块大石头挡住了老宋。“这里偏僻,平时基本没有人走,我趴了好一会儿,最后忍着疼,自己慢慢爬了上来。”第二天,老宋的左腿膝关节肿得像碗口粗,医生要求他静养治疗3个月,但是他只休息了3个星期就又来上班了。“局里找了同事来临时替我,但是一般人很难习惯长时间走山路。再加上很多时候要走小道,生人很难搞清楚山上的状况。”
  冬天送件更是难捱。山上的气温通常会达到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零下二十几摄氏度。徒步走上山,会出一身汗,浸透汗水的衣服让冷风一吹,湿冷湿冷的感觉席卷全身。“最让人害怕的是下雪天,路上都结了冰,跟溜冰场一样,稍不留神就摔个人仰马翻。”老宋说。
  有一年冬天,老宋行至玉皇顶时突然刮起了旋风,虽然背着沉重的邮包但还是有种被风卷起的感觉。“我当时只能紧紧抱着身边的一块大石头,当时天寒地冻,可能是保持抱石头的姿势时间过长,整个人几乎被冻在了石头上。”
  在山上送件,伤病是常有的。“我这个左膀子2014年送件的时候摔伤,到现在还不行。刚摔的时候没当回事,下了山之后棉袄都脱不下来。隔天再去看医生,医生一看,说都黏连了,你来得也太晚了。”
  汗水、泪水之外,寂寞如影随形。除了游客步道,老宋更多时候穿行在人迹罕至的小道上。“大半天见不到一个人是常事儿,更没人可以说话。下雪的时候,人少的时候,寂寞的时候就数数台阶。泰山上这7000多级台阶,我数了很多遍。”24年时间太久,久到成了泰山石头的“熟人”——泰山上的很多石头长什么样,他都一清二楚。
  就这样,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不管路途多么艰险,老宋从未延误过一次班,也从没丢失过一份邮件。
咬牙坚守的背后——
“进了南天门,就是一家人”

  老宋获评全国劳模的消息很快在山里传开了。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看新闻吗?”
  “都不用等到看新闻,他如果不是有事儿,雷打不动来送报纸。他没来,一问就知道了,老宋去北京领奖了。”
  沿着泰山山路拾级而上,路边的商贩、打扫景区的保洁人员、维持秩序的景区员工、日常巡查的消防员,但凡是山里的“老人儿”,没有不认识老宋的。
  华北地区海拔最高的消防队——泰安市消防救援支队泰山景区大队泰山消防救援站驻守在泰山山顶。18个人的队伍,老宋是他们获取社会新闻、行业新闻的重要来源。“每周二、四、六的上午,宋师傅就会到我们这里。下大雪刮大风的时候都还准点儿来。除了党报党刊看看新闻之外,我们还订了行业报纸、杂志,了解行业内的情况。”副站长巩捷今年29岁,但已经在山顶驻扎了6年。
  “山上的日子比较冷清,索道开着的时候还有些游客,索道一关,基本就没什么人了。白天我们就是训练、执勤、防火巡查,老宋是我们最常见的熟人。”巩捷说,消防队一周在山顶值班六天,调休一天,跟外界的接触很有限。“我们也网购,但是快递都不上山,都是扔在山脚下的寄存点。我们一般是星期五的时候买一次菜,那个时候带上来。有急用的就得找宋师傅。”
  南天门天街宾馆负责人王国庆三年前上山“驻守”,“我上来时间不长,但是我认识老宋哥很多年了。甭管刮风下雨,老宋哥都来。”天街宾馆是泰前村的村办企业,曾经泰前村的村民零星居住在山上,上世纪80年代陆续搬到了山下。如今这个2000人的村子产业遍地开花,村集体收入超过了3000万元。“山上的日子相对枯燥些,村里给订了报纸,都是老宋给送。”
  在山顶的最东侧,矗立着一座始建于1932年的气象站——日观峰气象站。往往送件送到这里,就接近正午时分了。2020年11月24日这天,工作人员如常邀请老宋留下吃口午饭。也像往常一样,老宋很礼貌地拒绝了。“宋老师很少在这里吃,如果不是没办法了,他是不会打扰这些单位的。”气象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几天前,气象站监测到下周会有大幅降温,专门给老宋发了提醒短信。“遇到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我们就不换班了。但是宋师傅不一样,天气啥样他都得上来。下周气温可能降到零下二十二三摄氏度,给宋师傅提前说一声,他也好提前作准备。”
  行走山间,很多人都说:“老宋是个热心肠。”
  除了正常的投递工作外,老宋经常帮泰山上的群众跑跑腿,带生活用品、办理银行汇款等。过去网络不发达,一路下来,光是找老宋帮忙充话费的就有30多个,找老宋帮忙捎带小物件的更是络绎不绝。“90年代开始爬山送件的时候,送的主要是报纸、信和包裹单。那个时候,家信是很多的。”老宋说,2006年左右,信的数量开始下降,2012年之后就更少了。2010年前后,伴随直投的开始,老宋的手里开始逐渐有了快递包裹。“有包裹的时候,这个邮包放不下,我就拿绳子捆着,肩膀上背着邮包,手里拎着包裹。”
  “有捎的东西没?”一路上,老宋不住地跟沿途的商铺打着招呼。过往商铺也热情招呼他停下来喝水歇息——
  “老宋,又上来了!”
  “老宋,喝水吧?”
  “饭都做好了,你在这儿吃了再走吧!”
  老宋说:“人家的茶水好几块钱一杯,让咱免费喝,那人家托咱给办的事咱还能不尽心尽力吗?”
  24年的坚守,让老宋与泰山上的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与爱戴。“天气恶劣的时候,山顶上这些人家,我基本都吃遍了。”老宋对大家的照顾很是感激。“有一次碰到消防队的人下山开会,等他们上山的时候开始下雪,当时我正好开始爬山送件。大家从红门开始一起往上爬。三个战士很年轻,他们喊了个口号,给我敬了个礼,然后开始轮流帮着我背包。我背着一个,他们轮流帮我背着一个。好不容易爬上来,在消防队那儿吃的面条。”
  “有没有想过不干了?”
  “有,最早的时候有,尤其是遇上恶劣天气真是想不干了。但是后来又一想,山上的客户对我这么好,都这么熟,我做梦都能梦到他们。进了南天门,就是一家人,为了他们,我也得干。”
谁是第二个老宋——
泰山里飞出鸿雁支部

  徒步攀登海拔1545米的泰山已非易事,负重70多斤攀爬险要的泰山千年古盘道更非常人所能做到。说不辛苦,那是假的。
  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老宋曾尝试带过一个“徒弟”。初次送件刚走到半山,小伙子一屁股坐在雪地里,说啥也不走了。“那种累我能理解,他当时就跟我说‘我不渴也不饿,我真的走不动了,我的腿不听使唤了’。但当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更没有顺风车可以乘,除了坚持,没别的办法。就爬了这一次,小伙子再也不爬了。”二十多年间,这份辛苦吓退了很多人。
  泰山邮路需要老宋,需要不止一个老宋。2018年3月,泰安市邮政分公司营业局成立了“泰山鸿雁”党支部,党支部由四个投递部的9名党员组成,带领80余名投递员主要服务于泰安市区861平方公里的64个投递段道,满足近88万常住人口的用邮需求,老宋是其中之一。针对泰山步班邮路路程远、海拔高、沿线客户多、投递艰难,泰山鸿雁党支部组建了一支泰山党员投递队,由老宋和三个投递部主任4人组成。他们根据泰山特殊的投递形式,优化生产作业流程,采用分段、套跑、轮班等形式,保质保量地完成泰山投递工作。“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融入集体、团结一致,才能完成我们的使命。”老宋说。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泰山景区全面封山。为了保证山上客户及相关单位的用邮需求,老宋硬是摸索出了一条“不寻常路”开启逆行。他计算好时间,从后山小路出发,无论大雪封山、大雨瓢泼,始终坚守在投递一线。在完成投递任务的同时,老宋义务为沿途值勤的民警、景区工作人员等捎带药品、包裹及生活用品,帮助解决他们的生活需求。
  2020年2月7日,走在大雪覆盖的崎岖山路上,老宋看到手机上有十几个未接电话,因为之前小路上没有信号,打回去才知道年迈的母亲因普通肺炎住院。他的心里万分着急,但还是毅然选择了坚守在一线岗位,请家中的弟弟照顾生病的母亲:“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舍小家顾大局,义无反顾冲在一线!”
  在领头雁们的带领下,投递员们积极向先进靠拢。在雷锋邮路上,多名同志照顾着投递段道上的孤寡老人,用爱心架起了邮政服务的真情桥梁;多名同志因服务态度好、工作认真负责收到过客户的表扬信;在“双十一”等旺季,他们放弃休息休假,始终奋战在投递战线上……邮路上感人的故事时时发生。
  转眼2021年,老宋55岁了。单位给了政策,他可以调整到轻松些的岗位。但老宋婉言谢绝了。
  “只要我还能爬得了山,我就申请干下去。咱是党员,那就要吃苦在前,享福在后,就是要把艰苦的工作挑起来,向挑山工看齐,坚守这条通天邮路。”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朴实的信条背后是坚守。小雁振翅老雁领航,泰山的通天邮路上,会有一代又一代的“老宋”踏实前行。

(□指导 周学泽)

责任编辑: 杜文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