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为底,澎湃发展新动能

2023-09-28 08:17:26 发布来源:半岛政前方

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胶东国际机场的智能空调系统……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更加“智慧”“节能”,绿色、低碳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我们争做绿色发展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绿色种子悄然扎根,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城乡更美,生活更好,体现在可感可知的变化之中。

绿色是发展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普遍实践,这也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动人之处。沿着这条发展路径向上望去,绿色发展的“青岛经验”、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零碳中国……一幅由绿色铺就的高质量发展蓝图,正在面向未来渐次打开。

奥帆中心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永恒底色。

当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鲜明、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绿色是城市的底色和名片,生态是城市的价值和潜力。作为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城市,青岛正在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青岛模式”。

2023年9月,青岛市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工作终期评估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形成了八个方面可复制可推广走在全国前列的经验。青岛在国内率先形成了绿色金融支持政策,不仅发放了全国首单湿地碳汇贷 、山东省首单碳中和债券,还开出三张重量级的“绿色保单”,开创了全国先河。

9月27日~29日举办的2023山东(青岛)宜居博览会、绿色城市发展大会,更是以“宜居城市 绿色发展”为主题,助力绿色成为生态城市的底色,成为美丽中国的底色。

让绿色筑牢老百姓生活的幸福基石。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

青岛奥帆中心正在实施的“零碳社区”,有一个明白的“碳账本”:建成后每年直接节约用电量303万度,节约燃气量5500标准立方米;直接减少碳排放8663吨,相当于在景区内种植了173.3万棵树木;最终,通过绿色供能逐步实现能源消耗直接碳排放强度降低至零。

作为“零碳中国”的优秀案例,该“社区”也是全国首个既有城市建成区中的零碳社区。这个占地45公顷、建筑面积22.71万平方米的大项目,承载着多项高效清洁供能技术方案,包括海水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光热、风力发电、污水源热泵、工业余热和燃气等。

城市“绿”效如何,关键要看人民群众认不认。

以“生态红利”释放“绿色福利”,加快实现绿色生态生活,坚持共建共享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

让绿色激扬新科技革命的澎湃动能。

生态文明离不开科技创新,绿色发展需要广泛领域的科技支撑。这就要求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因为未来科技将向着更智能、更绿色、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绿色,不止有我们熟悉的低碳出行,作为城市主体的建筑丛林,也可以“长”出智慧,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住建部公布的2023年度第一批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青岛胶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青岛海天中心T2塔楼两个项目成功上榜。在这两个项目身上,绿色发展的各种“黑科技”与建筑相生相融。

其中,胶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空调系统能够根据人流量和室外温度自动调整温度和风速,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青岛海天中心T2塔楼配置三玻双中空加冰蓄冷系统,节能量远超大部分超高层写字楼。

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建设绿色城市,提升宜居品质,既是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打造人民城市的必然要求。

让绿色描绘新时代未来的美丽图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山东省9月24日刚刚通车的济青高速公路中线,是我国建成的首条零碳智慧高速公路。

如何推进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2022年,山东被国家赋予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这也为山东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今年年初,《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出台印发,全力推动先行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而在全球视野下,中国正在全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向世界释放着低碳减排的“中国经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接下来,向绿而行,如何把我们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激发“绿色动能”,持续拓展“绿色空间”,始终坚守“绿色底线”;这就需要我们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绿色发展,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 刘宪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