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市推进教育民生工程 力促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9-01-13 12:44:06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近些年来,蓬莱教育紧跟中央、省、市改革步伐,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快教育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要和助推社会发展的工作目标,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和内部改革管理力度,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教学研究和教育创新,同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全市教育水平普遍提升,教育活力普遍增强,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正释放出蓬勃的能量。

推行学区制改革,努力实现蓬莱教育均衡发展

为解决全市教育管理体制不畅和农村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问题,2015年,蓬莱市全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全市划分8个学区,8大学区实行“六个统一”管理,即:统一教育管理、统一教学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资源管理、统一教研管理、统一监督考核,促使学区管理走向制度化、专业化、科学化,从而扎实推进教学改革。

学区制改革实施三年来,全市8个乡镇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各学区积极组建教育联盟,加强互动交流,互通有无。截至目前,各学区联盟开展联合教研、远程教研160余场次,参与教师4300余人次,切实推动了城乡、校际间的均衡发展。通过多层面、多渠道的交流互动,学区内、城乡间、学区联盟间联系更加紧密,城乡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频繁,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共享,缩小了城乡、校际间差距。

建立轮岗长效机制,统筹全市教师资源配置

蓬莱市按照上级要求并结合实际,先后启动推进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县管校聘”改革。2015年,出台了《蓬莱市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方案》和《蓬莱市城乡学校交流教师考核管理暂行办法》,推动教师多元化交流,努力创设师资均衡的制度基石。

蓬莱市作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省级实验区,建立完善了“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师交流机制,一方面,通过采取新教师留城跟岗、学区初中教师转岗支援小学、城区教师下乡支教、农村教师进城顶岗学习、音体美教师巡回授课等形式,促进校际之间、城乡之间教师均衡配置。另一方面,全力完善配套措施,将交流轮岗与教师职称评聘、年底评先树优挂钩,并合理发放下乡补贴,解决交流教师的“后顾之忧”,实现从“被动流”向“争着流”转变。2017年,交流轮岗教师达到367人,占应交流中小学教师总数的33.4%,他们参与了支教竞聘和跨校竞聘,全市竞争性用人机制逐步建立,教师管理体制更加灵活,进一步激发了蓬莱教育发展的活力。

学生个性得以发展,素质教育奠基出彩人生

蓬莱市各学校学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遵循追求质量、追求个性、幸福和尊严的教育理念,积极搭建多元化发展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体育教学工作在“普及加特色”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蓬莱市把“保证中小学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打造阳光体育活力校园。探索实施的“群众型+竞技型”体育模式、大课间“20+20”模式、“营养配餐”体育活动模式等,得到了上级领导、家长及社会各界的肯定。2017年10月,蓬莱市承办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研究课题成果展示烟台市现场会,蓬莱市体育活动模式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目前,全市5所学校被命名为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5所学校被命名为国家级篮球特色学校,9所学校被评为烟台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所学校入选全国体育活力校园前100强。

创客教育在普及中连创佳绩。蓬莱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面积超过3000平米的大型创客活动中心,开发了无人机、3D打印、机器人等多个活动项目。2017年8月,成功承办了第五届STEAM全国教育大会和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比赛。近些年,蓬莱创客教育取得了很多成绩:郝斌中学学生作品在iCAN全国大赛上获得青少年组一等奖及最佳人气奖、蓬莱一中学生作品获得全国iCAN大赛青少年组二等奖;第二实验小学学生在今年山东省创客大赛上获得WER项目冠军,并代表山东参加了全国比赛,最终获得全国第七名的好成绩。

建设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蓬莱市义务教育学段36所中小学,现已全部建立了符合学校课程要求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校级基地数量达到41处之多,先后承办了全国综合实践现场会、烟台市“多彩综合实践活动日”现场会。2012年,探索并推行了“快乐星期三”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模式,达到了“一次集中,三解决”的效果(即集中时间实施,解决无专业师资力量、无统一教材、课程时间相对不足的三个问题),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在近5年的时间里,全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历从无到有,再到今天初具规模的体系化和科学化,学生的文明礼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学习素质、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劳动技能、社会责任、实践创新等各方面的素质,均得到了长足的提升与发展。

责任编辑: 王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