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能寐,竟是肺“漏”了!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为患者补四“漏”
大众日报记者 李丽 范瑜轩
2023-11-14 18:35:30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近日,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采用微创介入方法,成功完成一例复杂肺动静脉瘘封堵手术。手术团队采用了Plug封堵器结合冠脉指引导管和冠脉导丝技术,经过两个小时的手术,将四个封堵器精准地送到血管病变处,封堵住了患者的肺动脉毛细血管里的四个大“瘘”。术后,患者血氧饱和度立即恢复至100%,解决了患者胸闷、心慌、夜不能寐等不适症状。
井西波主任正在进行肺动静脉瘘封堵手术
“这种手术方式是经过了数千例微创介入手术,结合各种手术的优点和临床经验摸索而来的。具有创新性。不仅患者手术创伤小,而且术后恢复快。”结构性心脏病科主任井西波说。
据了解,一年前,49岁的赵女士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心慌头痛等症状,半个月以前,出现症状加剧,甚至夜不能寐,遂来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就医。经肺血管CT及肺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少见的肺动静脉瘘(PAVF)。
通俗地讲,肺是一个“加氧站”,含氧量不足的静脉血要经由肺动脉至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这里排出二氧化碳,加入氧气,从静脉血成功变成“元气满满”的动脉血,再经由肺静脉流入心脏,给全身脏器供血、供氧。肺动静脉瘘就是在肺动脉的毛细血管里出现了“瘘口”,导致静脉血未经过“排碳加氧”,就通过“瘘口”直接跑到肺静脉到心脏参与人体循环。
据结构性心脏病科主任井西波介绍,这名患者的肺动脉毛细血管里出现了四个大“瘘”,静脉血通过四个瘘口直接参与人体循环,导致患者体内缺氧,产生偏头痛、心慌、胸闷等症状。这种疾病如不及时处理,还会出现咳血、栓塞、脑梗等,对患者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过去,肺动静脉瘘患者只能通过外科开胸手术将患处的肺段、肺叶或全肺切除,存在创伤大,手术并发症相对较多,患者术后恢复较慢等缺点。目前,多采用微创的介入栓塞治疗。井西波主任综合考虑病人病情与身体条件,决定为患者采取介入手术治疗,采用封堵器直接封堵肺动静脉瘘的瘘口,促使血栓形成,而后血栓机化,使瘘口闭塞、动静脉瘘消失。
术前,肺血管病变造影
术后,封堵好的肺血管造影
“目前常用的封堵材料主要包括弹簧圈、动脉导管未封闭封堵器和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由于此种病例比较少见,尚无专用的介入封堵材料,这就面临一个问题:对于较大的瘘管,一个弹簧圈可能无法完全覆盖,需要导入多个弹簧圈,不仅花费高,而且还有弹簧圈移位的风险,后期容易再‘漏’;选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或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需用更粗的输送系统,进入病变血管相对更加困难。”井西波主任表示,为降低术后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手术团队决定采用Plug封堵器结合冠脉指引导管和冠脉导丝技术进行手术。
另外,如何从错综复杂、数以千万计的毛细血管中寻找到病变血管,将封堵器精准导入瘘口,是这台手术最大的难点。“这就像从2D的平面中寻找3D的图形,对医生的理论水平、解剖熟悉程度和手术操作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井西波介绍,术中他们先进行了肺动脉的造影,发现了4个肺动静脉瘘,然后根据术前设计好的手术方案施行手术,经过两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四个封堵器被精准地送到血管病变处,封堵住瘘口。患者血氧饱和度很快恢复至100%,因为是局部麻醉,患者没有感觉到任何痛苦,手术结束后患者表示呼吸顺畅很多。
“井主任,自从手术完呼吸正常了,睡眠也变好了,我家人也有类似的症状,想找您看看。”复诊过程中,赵女士谈到现在自己已经完全可以进行各种活动,没有再出现胸闷气短、夜不能寐的现象。
“肺动静脉瘘是一种少见的肺血管畸形,大多数是先天性发育畸形引起的,常见的病因是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肺结核等。患者常常表现为咯血、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偏头痛等症状,甚至有些会发展成脑梗死、脑脓肿,严重可危及患者生命。”井西波主任提醒,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尽早到医院排查治疗,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丽 见习记者 范瑜轩 通讯员王晓敏 报道)
责任编辑: 张西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