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点料】苏轼逆境“三适”

大众日报记者 鞠杰

2020-01-04 20:54:06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00:00.00]
                                    

北宋元丰二年(1079),神宗在位,时苏轼44岁,这时,朝廷中有多人弹劾他的诗里有对皇帝推行变法的讥讽语,甚至说罪该斩首!帝以其“谤讪朝廷”颁旨逮捕在湖州任太守的他到京,关押到御史台监狱,这里有许多柏树,是乌鸦喜栖息处,故史称“乌台诗案”。

当时苏轼面临处死可能,还是已经赋闲的王安石上书为他说情,特别是太后曹氏也为之辩解,这使苏轼得以解脱,调去黄州(今湖北黄冈县)监住,后任团练副使。不久,神宗驾崩,宋哲宗接位,起用他任“翰林学士”,但却因反对全盘废除新法,又贬惠州、海南等地。其曲折的官场遭际,正由于他耿直、坦率,胸无城府,所以时常触礁,处处波折而常处流放之中。

诗人在流放的逆境中充满乐观的情绪,以不安定求安定,寻找平常生活里的简单的快乐。这正如他的名字“轼”(古人车前横木)追求的只是普通、默默无闻和简单实用。他的《谪居三适》诗以晨起理发洗头,中午小睡,晚上濯足为“三适”,在谪居中,以一片光明心安然于非梦非觉的境界中,对窘困失落的贬官生活泰然自若。他反感不劳而获,《籴米》一诗说:“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认为只有自食其力,才能无愧于心。

作于惠州的《撷菜》虽衣食不周,却能不以为意,并自种蔬菜,其诗“题记”说:“吾借王参军地种菜,不及半亩,夜半饮醉,无以解酒,辄撷菜煮之,虽肉不能及也。”可见他有安于清贫、热爱平凡生活、以苦为乐的精神。

苏轼在谪居海南时,还曾创制一种青菜汤,因其味佳人称“东坡汤”(苏轼号东坡)。诗人还自述种植稻谷之事(见林语堂《苏东坡传》引文)。苏轼流放处地处偏远,大多很闭塞落后,没有开化,故有溺婴烹食之蛮俗,对此,他发动地方士绅以“救儿会”名义向富人募捐钱粮款物等捐给贫困村孕妇育儿之用,使变卖婴儿之风得以改变。

来源:今参考  卢润祥/《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 单青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