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水系构建 “四环五海、生态滨州”
大众日报记者 李剑桥
2019-09-20 21:53:05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滨州黄河河务局防汛办公室主任孙卫军:
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统筹全局,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滨州市是一个淡水资源非常缺乏的地区,各级高度重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自1956年开始大规模引黄灌溉以来,共建引黄涵闸14座,设计引水能力516立方米每秒,引黄灌溉面积520多万亩,补源面积20万亩,受益人口达360万人。上世纪60—80年代,大规模地开展了引黄稻改和放淤改土,使沿黄58万亩盐碱涝洼地变成了高产稳产田。上世纪90年代,黄河下游出现了频繁断流的局面。最为严重的1997年,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断流给城乡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自1999年黄委对全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以来,实现了黄河连续20年不断流。特别是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黄河水资源短缺形势和滨州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迫切需求,滨州黄河部门在省河务局和滨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决贯彻习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积极践行“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治河新理念,以保障滨州民生水利为根本出发点,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取水许可、用水计划和供水协议管理,高效调度黄河水资源,为滨州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引黄供水事业的发展,助推滨州战胜了连年干旱,连续18年实现了夏粮丰产丰收,彻底改变了北部县区人畜饮水困难、靠天吃饭的缺水历史,沾化冬枣、阳信鸭梨、惠民蜜桃等一批黄河水浇灌出的名优农产品畅销全国。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助推了滨州工业实现跨越发展,韩店、秦台、思源湖等引黄水库星罗棋布,魏桥纺织、西王集团、滨化集团、鲁北化工等大中型企业成功成长为享誉中外的名牌企业。
引黄水系的拓展,助推了滨州“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城市名片建设,改善了城市生态,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为“富强滨州”建设提供了坚实水资源助力。打渔张引黄闸是胶东引黄调水工程渠首闸,工程自1989年底建成通水以来,累计向青岛、潍坊、烟台等市输送黄河水50多亿立方米,为沿线地区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支撑。
滨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黄德劲:
一山一水一圣人,一河一海一芳洲。滨州在黄河的涛声中孕育成长,黄河是滨州人民的灵魂故土与精神家园。一代代滨州人留下了无数的黄河文明的印记。老故事、老物件、老歌谣里,传递着不朽的黄河文化与精神。
比如滨州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号子”,由船工号子,夯号子,打桩号子和打板号子四部分组成。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又高亢嘹亮,雄壮铿锵,特别鼓舞人心,特别激励斗志,是万里黄河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精神的完美展示。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在滨州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不仅喊好母亲河的“老号子”,更要唱好幸福河的“新经典”,传承、发扬、挖掘、提炼,不忘初心,认真践行,在黄河三角洲这片沃土上,奏响新时代的黄河文化大合唱!
滨城区
积极推进“清四乱”及清河行动工作开展。认真贯彻落实“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部署。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开展“水法宣传进社区”“水法宣传进学校”活动。树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意识,提高了自身水资源管理的工作能力。加强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督察。从严从实申报用水计划,严格执行水量调度指令;加大了用水监督和“飞检”。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建设是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的行动体现。把弘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与“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结合起来,真正落实到岗位上,体现到行动中,结合到文化传播、推广过程中。举办“争做新时代黄河人”主题演讲比赛,讲好黄河故事,增强文化共识。组织力量采访或邀请老职工讲述治黄经历和光荣传统,以此为契机凝聚干事创业力量。
认真调查摸底,梳理汇总滨州地方黄河文化资源,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整理汇集滨州黄河文化遗产名录。在摸底搜集的过程中,注意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对标志不明显的文化遗址有计划地进行定点标识,探索建立河务部门主导、地方政府协作、社会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格局,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
(通讯员 张丽 李新东 李荣新)
责任编辑: 王建国 签审: 王佳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