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何谓“连中三元”

2016-07-21 16:12:27 发布来源:《团结报》

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有“三元”之称。“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和状元,这三者合称为“三元”。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连续考取解元、会元、状元的,称为“连中三元”,那是古代的读书人无比荣耀的事情,也是古代的读书人热切向往的事情。

古代的“三元”指的是当时的读书人分别在朝廷开科取士的乡试、会试、殿试中取得的第一名的好成绩。明朝时期,也以殿试中的前三名为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更为细致化了,当时,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即院试(县里和府里的考试)、乡试(省里的考试)、会试(京城的考试)和殿试(皇宫金殿上的考试)。

院试在县里和府里举行,童生可以参加院试,考取的称为“生员”、“相公”或称“秀才”,这是参加乡试的资格考试,考取的读书人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一般每三年在各省的省城举行一次,生员(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为“举人”,乡试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这是参加会试的资格考试,考取的读书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在京城的礼部衙门举行,举人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了的称为“贡士”。会试中的第一名贡士称为“会元”。会试是参加殿试的资格考试,考取的读书人才有资格参加殿试。殿试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贡士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了的称为“进士”,殿试中的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合称“三鼎甲”。解元、会元和状元合称“三元”,连续考中解元、会元和状元的,称为“连中三元”。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开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结束,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在这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的历史中,连中三元的读书人只十二人,真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古代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读书人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金朝的孟宗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商辂、清朝的钱檠、陈继昌。

清朝顺治初年,还出现了武举考试中的“武三元”,他叫王玉,字殿玉。

清朝的陈继昌连中三元,被人称为“陈三元”,然而,他家的衔牌上却写着“四元及第”,原来,他在院试中也是第一名,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陈继昌常用的小印上刻着这样的字:“生平不作第二人想”。另外,陈继昌还有一方印章,上面刻着“古今第十二人”几个字,他是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第十二人。

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连中三元很不容易,北宋的文学家欧阳修与明朝的文渊阁大学士王鏖都是才华横溢之人,在科举考试中仅得乡试和会试的第一名,获得“两元”的荣耀,殿试时竟然名在人后,未能跻身“三元”的行列。可见,要想“连中三元”,的确是很难的。

(王吴军/《团结报》)


责任编辑: 崔光红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