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人的春运2:慢悠悠的路途
2019-02-02 10:00:00 发布来源:《今参考》推荐
旅途三大难:路艰、盗匪和虎患
南宋诗人陆游写有中国古代第一本长篇游记《入蜀记》,当时他由山阴(今浙江绍兴)赴任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当通判(知州的佐理官),乘船由大运河转长江水路前往,经今浙、苏、皖、赣、鄂、渝六省市,历时160天才到。
如果走陆路,要花更长时间,毕竟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史载,当时“马日行七十里,驴及步人日行五十里,车三十里”。以北宋为背景的《水浒传》,林冲被打了一顿棍子、脸上刺上字,给发配沧州,书上写道:“第一日走了‘三十里多路’”。可见当时林冲带枷而行,身上又有伤,也只能每天走30多里路。
遥想当年,一个四川人在京城(无论是开封还是北京)为官,要想回乡过年,是何等漫长的旅程!
名山大川,是旅游好去处,却是回家的最大阻碍。就在三百多年前,晚明衡阳的王船山到武汉参加乡试,回家途中,差点葬身鱼腹。清朝雍正以前,湖南还是湖广省的一部分,省会在武昌,湖南的秀才要赶考,必须渡过八百里洞庭湖。毛泽东的岳父、湖南著名学者杨昌济曾回忆,他的外祖父向肇昆,就是因为陪伴两个弟弟去武昌赴考,途中过洞庭时遇大风浪惊吓得心脏病发作而去世的……可以说,一湖洞庭水,断了无数学子“闱场”梦。
当然,除了路途艰险,古人春节回家,忌惮的还有路上的强盗劫匪。《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有,这位古代最牛“背包客”曾经在路上三次遇到强盗。其中在湘江上的一次最为惊险,差点丢了性命:强盗点燃火把扑上客船,闯进舱室向客人乱戳乱砍。船客们为保命只得赤身裸体往冰冷的江里跳。徐霞客最后一个跳江,倒栽下水。好在他个子高(一米八),水深只齐腰,挣扎出头后刨着水爬到相邻的运谷船上,“身无寸丝”,有位好心的船客脱了自己身上一套单衣单裤给他遮羞御寒。
在路上,还有比强盗更可怕的。历史上有太多虎患的记载,尤其是明清时代,人口繁盛,四处拓展,老虎们开始走出深山,惨烈的人虎大战开始了。公然游荡在路上甚至村庄的老虎,成了时人挥之不去的噩梦。
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代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一次告别,可能就是永别了。
多数官员难回家过年:路远、花钱、难请假,皇帝还要陪……
明朝有个大臣叫杨廷和,四川人,很有名,他的儿子杨慎更有名,后来中了状元,写下了著名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廷和有一年春节归乡省亲,先是步行到今天的北京通州大运河,然后乘船,再转船,兜兜转转大半个月,才平安到家。
国子监是古代的最高学府,春节放假,学生回家,国子监还提供差旅费。令今天大学生羡慕的是,国子监学生可以请“长假”,长假可以长到一年。杨廷和回四川过春节,应该是请了长假。
古代的春运人群,远不如今天规模之大。孔子说过,“父母在,不远游”,当时农民基本上都被禁锢在土地上,远游在外然后春节有条件回家的,基本上是这么几类人:官员、考生、商人、手工艺人。
有意思的是,宋代官员的婚嫁假,自身结婚有九天假,亲人结婚也放假,视血缘亲近,假期不一,亲兄弟结婚,有五天假,曾孙、玄孙等结婚,给一天假。宋朝春节放假是这么规定的:“假七日,休务五日”,这里的“假”是指在京的官员免予朝参,就是皇帝不上朝了,“休务”是指各级官署停止办公。对于家乡远离京城的官员来说,这一点点假期,无疑是回不了家了,官员回家,基本上都上请探亲假,给假最多不超过一个月,当然,除去路程。
其实古代官员能够请假回去过年的,并不多,因为皇帝要请大臣们一起过年。《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写道:宋朝的春节,朝廷准许京城百姓“关朴”(主要是赌博)三天。大家都穿上新衣服,到街上去逛。朝廷则举行正旦(大年初一)“大朝会”,皇帝端坐大庆殿,百官都穿朝服冠冕,各州进奏官手持土特产,各路举人解元也穿青边白袍、戴二梁冠立班。朝贺毕,皇帝赐宴。百官退朝时山棚灯火辉煌,金碧相射……
如此看来,在古代,多数家在外地的官员,是很难回家过年的:路途遥远、花费颇巨、难以请假、皇帝要陪……
春节团聚如此珍贵,年味才如此浓烈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饺子……”遥想当年,经历十几天甚至数十天才回到老家过年的游子,听到这些民谣,怎不热泪盈眶?
春节,是中国人仪式感最强的时间。这种仪式感,深藏于血脉中,很难更替。或许其形成的过程,正是在许多许多年前,那些在缓慢的旅程中一点点靠近家乡的古人心中积淀下来。因为回家如此艰难,团聚如此难得,春节,才如此珍贵,年味,才如此浓烈。
(关山远/《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 陈衍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