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做人做事做官“十法”
2019-03-09 10:00:00 发布来源:《今参考》推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好比方法,方法就是器。以下归纳了做人做事做官十种方法。
一是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
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去解决它、消灭它,然而解决的前提在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消灭的前提在于有打击和消灭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发现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也更困难。解决问题需要魄力和行动力,发现和提出问题需要眼力和判断力。能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靠敏于观察、勤于思考,见微知著、落叶知秋,经常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事和眼里有活。
二是“回头看”与“向前看”
“回头看”就是对做过的工作和走过的路进行总结。每一个重大活动、每一项重点工作和每一次重要任务完成之后,都应当及时坐下来、静下来好好地梳理、回顾和盘点一下,作一个阶段性地总结。在总结中不断提高,在提高中不断总结。
三是“摸着石头过河”与“蹄疾步稳”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一种探索和试行,是在局部或某个领域及环节进行必要的试点,不行则收了、关了或停了,可行则推开。试点是个好方法,通过试点在取得经验后再复制或推广开来,循序渐进、梯次展开。“摸着石头过河”目的在于“蹄疾”,更在于“致远”,而“蹄疾”也好,“致远”也罢,全在于“稳当”,没有“稳当”一切都是在白费劲,都会落个前功尽弃。
四是用活“指头”与攥紧“拳头”
“十个指头弹钢琴”是重要的领导艺术和领导方法。个人的能耐当然重要,得用活用好,让他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但个人能耐再大,也不如攥紧了的“拳头”有力。干事既靠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靠团队的合力。
五是从群众中来与到群众中去
走好群众路线,要拜群众为师、向能者求教,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要经常问需于民,把群众的表情和脸色当镜子、作方向,让群众来评头论足。事实证明,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进步,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所以,坚持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不但让脚和身体走到群众中去,更让头脑和感情跑到群众中去,这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认识论和实践论。
六是“先标后本”与标本兼治
当遇到矛盾和问题,或者碰到一些突发性事件时,该怎么办?怎样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切入点与着力点?不妨先标后本,处理好解决问题的“优先级”。“先标后本”就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但它绝不是避重就轻、隔靴抓痒,如果只是一味地治标不治本,整天在“标”上“打转转”“兜圈子”,只是在那一味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但“本”的问题永远在那儿,而且还会耽误了解决的最佳时机,更为尴尬的是治好了的“标”也保不住、长不了,甚至出现反复,白费功夫。所以,还是要“先标后本”、标本兼治,病症要缓解,病源要根除。
七是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
真正赢得人心的永远是真理。说话必须把道理说清楚、讲明白,而且善于寓理于事,把有意义的道理讲得有意思,道理一旦讲透、讲开,则风吹云散、豁然开朗。一方面要讲道理,另一方面还要讲出感情,要带着感情讲道理,而且讲到人家动感情。以真情换真心,情理交融、入情入理,推进工作便拿到了迎刃而解的“通行证”。
八是严管与厚爱
人的身上都有慵懒松散、自我自在的本能,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倘若管理跟不上,约束到不了位,就会野蛮生长,还会滋生蔓延开来。带队伍不敢严管,迟早要出问题;不愿意、不适应和不习惯严管,迟早要摔跟头。严管“管”出作风、“管”出形象;厚爱“爱”出干劲、“爱”出信心。怎样才算厚爱?对干部的厚爱,体现在理解和信任上、使用和导向上,真正让干部吃苦而不吃亏、受累而不受气、流汗而不流泪、埋头而不埋没。严管与厚爱是带队伍的两只手,都要用、都要硬。
九是从“最坏处”准备与向“最好处”努力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问题意识和底线思维,把问题想得复杂一些,把矛盾估计得充分一点。从“最坏处”准备,就是把有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的结果估计和预想到,这样也就没有什么可怕和可担心的了。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有时“坏处”可能变成“好处”,原本“好处”又有可能演变成“坏处”,危机往往“危”中蕴含着新的机会,关键在于能不能把握住大局和大势、规律和潮流,保持住定力和动力、干劲和韧劲,顺应它向“最好处”争取。
十是精于“工笔”与善于“写意”
如果把中国画中的“工笔”和“写意”比喻成实与虚、细与粗的话,应当虚实兼备、粗细结合。精于“工笔”,就是有些事情要事必躬亲、亲力亲为,“有巧密而精细者”,注重细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善于“写意”,就是有些事情要放胆放手,既撒得开又收得拢,像写一篇大散文那样形散而神不散,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大气磅礴、纵横捭阖。
(徐文秀/《学习时报》2018-12-24)
责任编辑: 王玉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