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巴西:“混血身份”与“多元文化”之争

2020-11-15 10:00:00 发布来源:今参考推荐

在电影《上帝之城》中,贫民窟生活阴暗暴虐,而混血少女安杰丽卡却像一束光,为主人公的回忆涂上一抹亮色。电影上映后,少女的扮演者艾莉丝·布拉加也迅速接到好莱坞邀约,在国际大片中担任重要角色。而与此同时,几位黑人主角却只能艰难谋生,甚至陷入吸毒、盗窃的泥沼。

上述对比构成了巴西种族问题的缩影。一方面,是巴西光彩夺目的混血成就,早在艾莉丝·布拉加之前,卡门·米兰达、索尼娅·布拉加等巴西混血女郎便在世界舞台上获得认可,证明巴西并不存在种族区隔,堪称多种族共处的典范;另一方面,则是巴西有色人种长久以来的弱势地位,尤其以黑人及深肤色混血儿为甚。他们大都从出生便带有贫穷的烙印,从此很难有机会翻身。

那么,应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在巴西,“多元”与“混血”冲突日趋凸显

“混血身份”论是巴西20世纪的主流话语体系,它将所有巴西人视为同一种族:由于巴西从未实行种族隔离政策,不同人种长期通婚繁衍,因此这里每个人都是混血儿,并不需要区分黑人或白人。而即使巴西存在种族主义,也比其他国家更为温和。

多元文化论则于20世纪下半叶传人巴西,自90年代末开始越发获得社会支持。这一理念侧重于巴西历史上对有色人种的压迫与社会现有的种族偏见,强调混血身份本质上是对黑人特性的“漂白”与无视,而所谓“种族民主”则是对巴西式种族主义的包装与美化。只有承认这一点,让各族裔拥有保留自身文化身份的权利,有色人种的弱势地位才能获得根本改变。

因此,尽管在巴西之外的人看来,“多元”与“混血(或混融)”几乎是同义词,但在当代巴西,其冲突却日趋凸显。

从激进的多元文化主义视角来看,混血身份的吹鼓手都是最糟糕的种族主义者,因为他们完全否认巴西种族不公的存在,反倒合理化当前有色人种普遍糟糕的生活境况。而对于巴西混血身份的极端捍卫者来说,所谓的种族平权斗士就像新时代的纳粹分子,妄图在混血国度强行划分种族界限,并通过给予有色人种优待,对他们眼中的“白人”实施逆向歧视。

在科学理念、事实认定甚至平权立场都极为相似的情况下,却构建出两套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这本身便说明了巴西种族问题的复杂性。一方面,巴西像大多数美洲国家一样,有着长久的欧洲殖民及奴隶制历史,一直深受种族问题的困扰;另一方面,巴西又确实从未像美国那样施行种族隔离政策,也并未推行过西语美洲曾采纳的种族等级体系。换言之,在巴西历史上,并没有长期制度化的种族歧视政策,对有色人种的压迫往往与其奴隶身份、异教信仰、资产缺乏、教育程度低下等情况相联系。这样一来,种族问题被包裹于其他种种社会因素的外壳之下,其本体近乎隐形。但与此同时,巴西大多数社会议题又都与种族不无关联。

巴西种族问题的根源在于其殖民历史,也即葡萄牙统治者自身的特点。由于葡萄牙曾长期被北非摩尔人占据,葡萄牙人更具淡化种族问题的倾向。此外,相较于其他欧洲国家,在葡萄牙实现阶级跃升的难度更小,因此也更依仗个人能力,而非血缘传承。这也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一个拥有外来血统的人。

但人种构成作为巴西最重要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统治的稳定,也自然会引起葡萄牙的重视。在整个殖民时期,巴西人种构成上的主要特质之一,便是葡萄牙移民在总人口中占比很少。在葡萄牙殖民巴西的前一百年(1500—1600)中,90%以上的人口由印第安人组成。随着土著栖息地不断缩减,巴西人口的主要构成也从印第安人变成了黑人及混血儿。可以说,无论任何时期,葡萄牙人都是巴西人口中的绝对少数。这意味着葡萄牙人无法建立一个仅由“白人”统治的社会,而必须依赖拥有才干且值得信任的混血儿。

一面是对血统本身的相对轻视,一面是维护宗主国利益的殖民需求,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巴西对于种族问题的暧昧态度。简单说来,每当地方官员中混血儿过多,足以威胁到葡人利益时,就会采取限制措施。而如果有人想借种族问题提拔没有才能的人,国王也会加以阻止。

如何理解巴西种族问题上的矛盾之处

在了解这种心态之后,我们便更容易理解巴西种族问题上的几大特色与矛盾之处。

首先,是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大规模种族混融。由于巴西几乎不存在种族间的交往界限,所谓种族混融不仅限于通婚或繁衍后代,还包括日常相处中的情感联系。然而,不同种族间的亲密相处并不能消解或弱化已有的等级秩序。事实上,在巴西,每个人都处在严格的权力体系中。庄园主在其生活范围内拥有绝对权威,其他人——无论奴隶、自由依附者还是庄园主的妻儿——也都有其固定的地位。由此,巴西形成了一种“混融但不平等”的社会形态。

其次,是对混血儿群体进行阶层划分。在上述权力结构中,上层是富有的白人庄园主,底层是刚从非洲贩运来的黑奴,中间则是为数众多的混血儿。这些混血儿的地位相差极大。决定混血儿地位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肤色外貌、葡语水平、办事能力等。通过这种方式,葡萄牙殖民者将巴西有色人种分而治之,进一步维持了统治的稳定。

再次,是以渐变的肤色而非绝对的血统来定义“白人”“混血儿”与“黑人”。这种界定标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种族”的意义,但也掩盖了此类评价背后所暗含的种族主义倾向。

最后,是有限的种族与阶级流动。一方面,由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肤色差异,导致大多数有色人种很难取得阶级跃升所需的条件;另一方面,因为巴西对种族的认定并不确切,当某个黑人或混血儿进入上层社会之后,便失去了有色人种的身份,而成为一个“白人”。因此,巴西确实存在贫穷的白人与富有的黑人,且后者比前者更受到尊敬,但站在社会文化的角度上,深肤色的富人才被认为是真正的“白人”,而浅肤色的穷人则沦落为社会意义上的“黑人”。

随着“二战”结束、美国黑人运动崛起以及非洲非殖民化运动的开展,巴西所宣扬的“种族民主”成为处理种族问题的范本。与此同时,桑巴、狂欢节、坎东布雷等“巴西一非洲”混融文化也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成为“混血身份”理论的有利注脚。

“种族民主”的口号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宣告破灭,起因是以社会学家费尔南德斯(Florestan Fernandes)为代表的“圣保罗学派”发现,不仅奴隶制度下庄园主与奴隶之间毫无平等可言,废除奴隶制之后,工作机会大都被欧洲移民挤占,许多黑人无力融入雇佣劳动体系,一直被边缘化。而巴西社会对此毫无作为,完全无视有色人种缺少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保障的现实。

事实上,就种族概念而言,巴西原本就是最为“多元”的国家。由于从第一次人口普查开始,巴西一直采用“自我申报”的方式来确定种族,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国民“选择”甚至“创造”种族的权利。比如在1976年巴西地理统计局的一项调查中,就曾统计出136种不同的“种族”分类。因此,尽管目前巴西的“混血身份”与“多元文化”之争仍在继续,两者之间的矛盾却并非不可调和,也许经过一段时期的辩论与磨合之后,巴西人最终能在种族问题上达成新的共识。

(樊星/《读书》)

责任编辑: 陈衍焜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