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天涯何处无芳草”本意并非安慰失恋者
大众日报记者 《今参考》推荐
2020-12-02 10:00:0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现在一些人失恋,朋友们常常会送上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但你可知道,这句源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词作中的经典名句,其本意与谈恋爱相距甚远。
59岁那年,东坡被贬至广东惠州。此时的东坡,不仅健康严重下滑、经济陷入困顿,而且忧惧不堪。一般认为,宋代文官外放至岭南,意味着永远别想再回到京城了。
不过,东坡大体是一个豪迈之人。初至惠州,便迫不及待地要品尝当地特产。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荔枝是极为稀罕的珍品。东坡顾不上荔枝上火,竟一口气“日啖三百颗”。
虽饱了口福,但问题也来了——为这稀罕珍品,东坡不仅得卧床,还饱受痔疮之苦。可想而知,初到惠州时身心所遭受的煎熬,绝非如诗文“不辞长作岭南人”那般洒脱、自在。
正所谓: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饱受政治迫害和身心之苦的东坡,暮春时节似乎尤为难熬。他的前程不再春光明媚,只能如日渐凋零的花儿,再也看不到生命的活力与朝气。即便望着冒出青杏的果树,也难以不对焦在那凋零的残红之上。褪去的残红与零落的柳絮,对应着政途失意。想到此,东坡的情绪瞬间跌入谷底。
但东坡之所以可贵,便在他总能在看似无转圜之处却又瞬间发现生命的曙光——在“枝上柳绵吹又少”后,笔锋突然一转,写下了“天涯何处无芳草”。
“天涯何处无芳草”取自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诗人感叹:我(屈原)何必苦苦恋着,非得被楚怀王重用不可?何处不能成为我这芳草施展的余地呢?言下之意,东坡被贬岭南又有何可悲?这里同样也有需要照料的一方百姓。只要像过往一样用心,也能在岭南施展身手。
正当此时,墙里突然传来秋千上少女的嬉笑声,东坡也被这喜悦所感染。不过,正当他沉醉之际,笑声突然沉寂了,怎么盼也盼不到。终于,他恍然大悟:自己是何等的自作多情?墙内的少女,岂知他在墙外的期盼?这就好比远在京城的皇帝,正被刚上任的群臣所环绕,岂能想到远在岭南还有位朝思暮想、期盼能重返京城的他?
少女的笑声沉寂了,如同帝王的笑声再也听不见了,这是一个摆在眼前的现实。东坡必须从梦幻中觉醒,才不再因自作多情而与京城里的无情形成强烈对比。
原来,苦恼多是自找的。一个人的才华和潜能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生活重新找到希望,就是生命价值的最好印证。荣华富贵不过是过往云烟,造福一方百姓就可永存不朽。
东坡是用“天涯何处无芳草”来劝慰自己,不再死心眼地盼着皇上垂怜,而要以更开阔的胸襟和视野,去为惠州百姓造福。因为无论在哪一处,芳草都能散发出清新的芬芳,都能绽放绮丽的光彩。既然“何处无芳草”,那么“多情”就不该再被“无情”所困扰。
这是儒家看重的仁政思想,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内在气质。基于这一激励和鞭策,历代文人纵然政途失意,却仍可怀抱雄心壮志,以心系百姓而报效国家。于是,更多足以激励人心、更多足以传诵千古、更多足以令中华儿女茁壮成长的文化养料,便在这或凄美、或愤慨、或精练的诗文中延绵不绝地传承下去。(周敏华/《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 王玉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