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石匣村:水泥路修到地头,农产品运出大山
大众日报记者 刘飞跃
2022-11-11 16:16:1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原先秋收掰棒子前前后后要两天,因为路不好走,运不出来。现在基本上半天就能结束,这条路修好后大大缩短了工时,我们村民都叫好!”提起村子里新修的水泥路,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石匣村村民王延敬竖起了大拇指。
石匣村位于市中区西南部,从地图上看三面环山,周围沟壑纵横交错,只有一条出村的沥青路,如同“匣子”一样,故名石匣村。村民进市区需要往北绕行红符路,或者向南绕道卧虎山水库,出行非常不便利。
目前石匣村村内和村外道路通行条件较好,但部分偏远的生产道路未能实现硬化,雨季时山水横流、道路泥泞,村民耕种劳作、农产品外运、销售困难,造成季节性农产品不能及时收获而浪费,“路”成了石匣村农村经济发展亟需突破的瓶颈。
在之前对道路完成基本通行的基础上,新一届村两委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上报上级部门开展脱贫攻坚道路整治提升工程。此工程得到市中区农业农村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利用财政衔接资金对石匣村东峪、东岭、八亩哇子共计2350米的生产路进行硬化。
“我们村的农产品有‘中秋红’冬枣、花椒、玉米、小米,路没有硬化的时候,村民往外运要用肩挑、独轮车推,现在收完后放到路边可以用农用车往外运。原来是泥路、土路,现在是水泥路,路好走了,外面的人来村里采摘的也多了。”石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荣华说。
今年6月初,生产路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到9月底工程竣工,新修的平均宽度为5米的生产路能够满足农用车辆及大型车辆正常通行。记者在村里探访时也看到,新修的生产路焕然一新,两侧便是收割后的庄稼地,还有黄绿色的成片枣树林。
一路通,百业兴。数据能够说明问题,新修的生产路惠及石匣村及邻村农田200余亩,冬枣种植基地400余亩,带动石匣村冬枣等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农业综合产值超过50万元,极大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为石匣村开展乡村旅游、特色采摘,激活村内自然资源先天优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石匣村前不久还给村里的道路铺上了沥青、划上了标线,村民开着三轮车便能从家门口直接到庄稼地,不用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70多岁的村民王春洪经常在村里转悠,他说:“之前走不上沥青路,总感觉村里缺点什么。修了沥青路面后村里更干净了,美丽的石匣村将变得更美丽。”
石匣村内旅游资源丰富,有白龙泉、大寨山主峰等景点,村南面是石崮寨景区、玉符河以及卧虎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国土部门也专程来到村里,与村两委一起研究如何继续延长生产路,能够直接与正在拓宽的省道103连接起来,这样石匣村出山进城就更加方便……
生产路宽了,农村发展的道路更加的“宽”了,石匣村在产业振兴方面看到了希望。石匣村建设了特色农业大棚,大棚内种有草莓。此外,山坡露营基地、山体绿化、特色农产品都在计划之中。
修好一条生产路,带动一方人致富。除了石匣村,十六里河街道办事处西仙村道路维修,兴隆街道办事处斗母泉村生产路提升,党家街道办事处宅科村内道路建设,陡沟街道办事处郑庄村内道路维修提升……2022年市中区安排衔接资金为上述五个村子提升了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助力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飞跃 报道)
责任编辑: 刘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