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干活干好活,人人都会成为劳模
大众日报记者 张晓帆
2021-05-07 18:02:3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只要多干活,干好活,人人都会成为劳模!”五一假期,郭培祥被邀请到青岛市李沧区兴华路街道,给社区的年轻人传授成为劳模的经验,每每传授自己成为省级劳模殊荣的原因,他都非常感慨,“淘粪工人时传祥,获得的荣誉再多,仍每天默默地背着粪桶在大街小巷穿梭,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在工厂工作,同样的动作做几千遍,我非常迷茫。听完郭老师的话,我明白了,没有平凡的岗位,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价值,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加工好每一个零件。”兴华路街道居民陈琳告诉记者,一勤天下无难事,郭培祥身上实干苦干的劲头非常让他感动:没有哪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重温老一辈劳模的故事,想想这些平凡人何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简单工作做得非常精彩,心底就有“相信”,就会浑身充满力量。
了解环卫工作的人都知道,在上世纪,掏粪工在社会上是又脏又累的活儿。每天刚三四点钟,一场“清污大战”都会准时开始。一根大舀勺、两个铁桶,还有一辆存粪用的清污车是标配,一头是清污车,另一头是粪坑,中间隔着百米长的狭窄巷子,车开不进,只能人力代替机械。
19岁的掏粪工郭培祥和工友,猫着腰,一勺勺将粪桶灌满,再挑起扁担往外走。三轮车晃动的身子,之字形的步子,来回几十趟,浑身大汗。直到天亮,任务终于完成。
工作干得风风火火,郭培祥的心里却时常失落。“掏粪的活儿费力气不说,又脏,味儿又大,确实尴尬。”有时郭培祥在掏粪的时候,有孩子家长领着孩子路过,便会指指点点,“你看看!以后不好好上学,长大了只能去掏粪!”有人借此嘲弄他,撂下话,“看他那粪勺子能抡出什么花儿来!”
这些话刺激了郭培祥,他想改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时正赶上青岛市旱厕改造,旱厕改为水冲式公厕,传统掏粪工的岗位消失了,会开车的郭培祥转岗成了收运垃圾的拖拉机司机。别的司机只管着开车,在郭培祥这里,开车的时候他是司机,放下车他就是装卸工。每到一个垃圾站点,他就拿着铁锨和工人们一起往车上装垃圾,同样的工资,别人一天能拉三十个站点,他比别人多拉十几个,却从来没抱怨过。
为了让自己尽快成为多面手,一有闲暇时间,郭培祥就往维修间里钻,围着车转,把一些零件拆下来,又装上去,再拆下来,再装上去,反反复复,不停地捣鼓。维修师傅修车的时候,他就跟在师傅后边换换零件,修修补补。郭培祥好琢磨,后来竟也不比专业修理工逊色,“有时耳朵一听,就能辨出啥毛病”。
工作不得停歇,又不断主动学习新知识,郭培祥经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不过这些他都不太当回事儿。”因为勤劳肯干,郭培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了青岛市人大代表、山东新长征突击手、山东省劳模。早些年,曾有人想帮郭培祥调离环卫系统,可他却拒绝了,“一份工作带给你的,究竟是绝望还是尊严,那个选择键,还得你自己去摁啊!”郭培祥说,“咱年轻人,就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就得出大力、流大汗、拼命干!
退休后,郭培祥也没闲着,他成了李沧区兴华路街道兴华路社区老干部协会的党支部书记,带领着老干部们发挥余热助推垃圾分类,继续扮靓城市环境。除了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行动,带动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社区邻里共同参与“垃圾分类”以外,他还成立宣讲团,向社区居民讲述垃圾分类工作的好处及意义,宣讲身边的好人好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最近,郭培祥还组织活动向居民传授垃圾源头减量的“小妙招”,教大家用厨余垃圾制作酵素,变废为宝。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晓帆 报道)
责任编辑: 王菁华 李忠运
